第(2/3)頁 顯而易見的,安德魯沒安什么好心,想著讓普魯士與奧地利直接爆發戰爭,好為萊茵河左岸的法國人火中取栗。 未等威廉二世反應過來,安德魯很快又說:“這樣吧,您把拜羅伊特與安斯巴赫兩地出個價,賣給我的小兒子路易斯,或是我拿西波美拉尼亞和你換。” 雖說拜羅伊特與安斯巴赫兩地遠離普魯士本土屬于雞肋,但也是遏制奧地利的重要戰略要地,不是位于萊茵河兩岸的幾片無用飛地,腓特烈大帝和自己半賣半送都沒人要。只是在等到普魯士國王聽到西波美拉尼亞之際,他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 根據結束三十年戰爭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瑞典得到西波美拉尼亞,而普魯士則得到東波美拉尼亞。等到1720年的《斯德哥爾摩條約》與七年戰爭后的《漢堡條約》,普魯士最終得到斯德丁。 可即便如此,柏林的歷代君主們依然想要得到整個波美拉尼亞。畢竟,瑞典占領下的西波美拉尼亞,可不是南德意志與萊茵河兩岸的零散飛地,而是和勃蘭登堡可以無縫銜接在一起的領土。 限制于150年來,與斯德哥爾摩簽署的三份國家和約,加之瑞典一度與俄、法、奧三國的牢固同盟關系,普魯士不愿意再經歷一次“東西南北的四線作戰”,最終放棄了占領全部西波美拉尼亞的決定。 然而,時過境遷。 那是法國與瑞典的關系,自從1792年之后就已降到冰點。其后的3年中,數千名瑞典軍隊還參與了反法同盟在比利時戰場與萊茵蘭戰場的戰斗。 如果不是隔著德意志與波羅的海,共和國的數十萬雄獅早就打到斯德哥爾摩。與此同時,俄國也與老冤家奧地利重新締結了反普魯士同盟。 如今,法國-軍隊完全可以借道魯爾公國,向波羅的海南岸的西波美拉尼亞發動進攻,繼而占領之。 然后,依照之前的承諾,法國會將該占領區交給魯爾公國,再由后者割讓或“賣給”普魯士。 接下來,遵從歐洲的外交游戲規則,普魯士的外交官需要與瑞典方面簽署一個補償協議,支付一筆說得過去的費用,就能合法正式的擁有整個波美拉尼亞了。 安德魯注意到威廉二世對于自己的提議頗為心動,但仍沒下定決定。于是他需要于此刻,再開“一劑猛藥”。 “如果在未來,普魯士王國與丹麥王國因為北德意志的石勒蘇益格與荷爾斯坦因兩個小公國的問題,發生了政治與外交矛盾,甚至是軍事沖突,共和國將對于普魯士王國表達友善的中立。而我本人也將支持魯爾公國加入到普魯士一方,對丹麥作戰?!? 在普魯士看來,石勒蘇益格與荷爾斯坦因屬于北德意志邦聯的保護范圍之內,而這兩個小公國因為聯姻等復雜關系,又長期屬于丹麥王國的羈糜統治之下。 不僅如此,丹麥與俄羅斯同樣締結過一份同盟。盡管盟約內容只是反對英國和瑞典,但柏林的君主依然感覺如芒在背,極度不安。畢竟,正式盟約的背后,通常會帶有一份,甚至是幾份不被公開的密約。 盡管法國對于反法同盟中的丹麥抱有少許好感,然而哥本哈根處于自身的考慮,始終不愿與巴黎復交,這讓勒貝爾和安德魯非常惱火。所以,共和國的執政官們不介意看到普魯士打擊丹麥。 聽完了安德魯那一番“魔鬼般誘惑”的說辭,威廉二世最終沉不住氣了。普魯士國王先是在自己面前的備忘錄上補充了一段話,然后他又回過頭,對著同樣望著自己的拉列瓦爾德男爵點了點頭,示意后者可以將“法國人”的建議列入本次會議紀要。 事實上,在開啟這一次元首級會議之前,安德魯就考慮以某種方式“接受”普魯士在南部德意志的兩片領土,繼而效仿魯爾公國,重建一個新的傀儡公國,法蘭克尼亞公國。 畢竟,法普和約和密約,以及安德魯執政官都屢次對外聲明,“共和國對萊茵河右岸的德意志領土不抱有任何野心”。 然而,類似魯爾公國,法蘭克尼亞公國這一類的傀儡公國,可以幫助法國擺脫政治與外交上的桎梏,繼而以“合法方式”在德意志領土上,保持對近在咫尺的漢諾威與奧地利,形成軍事壓迫。 尤其是那個已經消失的法蘭克尼亞公國,但從名字上來看,法國就應該對其擁有宗主國的權力。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