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在軍委會設置一個憲兵司令部,那是安德魯為了應付法國國內,尤其是未來巴黎的錯綜復雜的形勢而考慮的。其中就包括對極左派(山岳黨分子)與極右派(保王黨分子)發起的各種暴-動的堅決鎮壓。 由于左右兩派的勢力,時不時會借助東西部各區國民自衛軍,煽動不明真相的群眾,繼而發動武裝起義(暴亂)。因此,安德魯已不太相信巴黎自衛軍的忠誠度。 隨即,他策動勒讓德爾的治安委員會,提出要擴大巴黎警察的編制,讓警察與市民的比例達到千分之四。 換言之,巴黎警察的數量將在原有基礎上,逐步增加到現有的2.5倍,即擴編到2400人。 等到成功鎮壓“牧月起義”與“葡月暴動”之后,安德魯還準備說服國民公會解散巴黎自衛軍,以憲兵第一師團第一旅替代。 不僅如此,安德魯正著手算構建一個,徹底獨立于軍委會(戰爭部)之外的一個全新的軍事機構,總參謀部。 事實上,在卡爾諾執掌軍委會的時期,其下屬的“軍委會辦公室”,就已經開始具有總參謀部的雛形;等到1794年的“熱月政變”前后,安德魯強行將退役的貝爾蒂埃,召回到波旁宮軍校,繼而組建一個“大參謀部”。 一方面,是安德魯考慮到自己那點可憐的軍事指揮能力,別說與拿破侖那種軍事天才相提并論,估計還不如魯莽成性的奧熱羅。 1794年的數次重大戰役,安德魯能夠以弱勝強,屢戰屢勝普奧英西等多國聯軍,繼而成為法蘭西無可比擬的“共和國英雄”。那不過是他在享受穿越帶來的大福利,每次都能夠料敵先機,“預判”到敵人的預判。 可一旦戰場的內外環境大變,安德魯知道自己難以應付,還不如化被動為主動,設立一個可以領導全局的總參謀部,來貫徹自己那種偉大的“軍事思想”,以及先進的“戰略戰術”; 另一方面,安德魯想通過設置總參謀部,逐步分擔與限制軍委會(戰爭部)的權力,兩者一并無條件聽從安德魯主導的(戰時)最高統帥部的命令。甚至在以后,安德魯還計劃讓憲兵部和軍事情報部也脫離或是半脫離出軍委會(戰爭部)。 在未來督政-府的軍事內閣(統帥部)架構中,安德魯和他的內閣成員們與軍事顧問負責設定戰爭的政治與軍事目標。簡單的說,就是坐鎮巴黎,發號施令; 而總參謀部依照執政的最高指令,負責擬定全面的軍事方案,必要的時候,可以派遣一支參謀團進駐各個軍團、師團,甚至是旅團一級,配合各級指揮官作戰; 至于軍委會(戰爭部)的主要作用,就是招募士兵,訓練士兵;依照總參謀部的考評,任命團營連等中下級指揮官(軍、師、旅等高級指揮官的任免,都歸于執政官或統帥部);此外,還有維系軍紀的憲兵部,管理初級軍官與士官的軍校、軍事情報部,等等。 至于總軍需部、輜重與后勤部、督辦研發與生產軍事裝備的總裝備部,都將逐步的歸入總參謀部的管轄范疇。 盡管一眼看來,總參謀部的權勢極大,但由于手中沒有掌握兵權,加之貝爾蒂埃那種瞻前顧后,不擅專權,時不時還會妒忌一下優秀部屬的性格,因而不會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雖說如此,安德魯還是暗地里為現任的總參謀長貝爾蒂埃準備了3位接班人,他們三位來自神圣羅馬帝國境內,包括40歲的漢諾威上尉沙恩霍斯特,25歲的普魯士少尉馮-克勞塞維茨,以及年僅17歲的瑞士人安托萬-約米尼。 沙恩霍斯特在漢諾威軍隊的日子并不太好,由于他出身平民,晉升之路不僅緩慢,加之在尼德蘭與萊茵蘭戰場上的連續失敗,為防止得勝之后法國人的報復,漢諾威王國不顧英國的反對,在回到萊茵河右岸之后便想要退出對法戰爭,并派出特使前往巴黎。 此刻,身為炮兵上尉的沙恩霍斯特沒了用武之地,只能回到那個簡陋的炮兵學校擔當一名普通教員,生活相當的拮據。 至于克勞塞維茨少尉,盡管他的姓氏中加了代表德意志貴族身份的“馮”。但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那是老克勞塞維茨花錢買來的,或是自我杜撰的貴族頭銜。 相對于嚴格審查貴族身份的法國和奧地利來說,普魯士對于小貴族的身份認定非常不負責任,但凡參加過普軍,立下了戰功,花點錢就能成為一名鄉間小貴族。 由于身份上的嚴重存疑,使得12歲就加入普魯士軍隊的克勞塞維茨,等到25歲時候,這才勉強提拔為少尉,其晉升速度與蝸牛無異。 安托萬-約米尼是在去年熱月政變前后,身為瑞士帕耶訥市市長的父親,收到了同為瑞士老鄉的席塞爾將軍的一封信。隨即,這位市長父親將兒子約米尼送到了法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