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劉恪自認為是個善于聽進勸諫的人,因而將目光移到普六茹阿摩和張淮陽身上。 一個臉腫的跟何坤一樣胖,跪在地上低聲下氣。 一個美髯燒了半截,被繩索綁縛,狼狽至極卻依然挺著脊背。 東胡貴族看著像敗軍之將,敗軍之將看著像東胡貴族。 【姓名:張淮陽(國士)】 【年齡:42】 【統率:99;武力:80;智略:90;理政:76】 【特性:穩健、剛毅、堅守、謀定而后動】 張淮陽的能力很均衡,還是難得的帥才。 如果從大漢朝廷之中找人來對標一下,暫時只有岳少謙能與之媲美。 但張淮陽統軍多年,攻城略地無數,實戰經驗比岳少謙強出太多,因而統率也稍微高了一些。 “只是東胡南軍的大將,就已經有這種能力,后面還有北軍、東軍、西軍以及八部貴族手中最精銳部隊的親信將領,甚至是東胡大可汗本人。” “果然還是讓他們自己先內斗,自我消耗一陣的好。” 劉恪輕輕搖頭,長出一口氣,又贏了一仗,這次天下震動,但復國的路還長著呢! 人才也仍處于短缺狀態,東胡手中的人才,肯定比大漢要多。 即使他現在用一場火,燒了個人心思漢出來,專門從天下各地跑到瓊州投靠大漢朝廷的人才,也不會太多。 好在東胡經此一敗,必然內亂,大漢也不用一口氣和所有人對上。 運氣要是好上一些,等東胡大可汗死了,說不準還能有進一步發育一波的機會。 “張將軍,朕是了解過你的。” “你生于淮陽郡,長在朔北,朔北比長安陷落的更早,可以說,你自幼年起,便在東胡境內生活。” “我大漢未有予伱半分恩情,反倒是守衛疆土不利,以至于讓你一家從漢人變成了東胡人。” “豫讓之報趙襄子,士為知己者死,張將軍為東胡大可汗效死,稱得上國士無雙。” “孝武皇帝托孤于金日磾,張將軍長于東胡,學于東胡,為東胡殫精竭慮,稱得上國之棟梁。” “統兵之能更不必多說,大漢偏居一隅之地,朕登基時僅剩一城,皆賴于張將軍之功!” “只可惜功敗垂成,敗在了陛下手中,既是敗軍之將,何德何能擔得此言,還請陛下給張某一個痛快!” 張淮陽不茍言笑,垂頭等死。 他從來沒想過自己能活,固然自己頗有才能,但以大漢皇帝的遠見,根本不可能留他一條性命。 就算大漢皇帝真的腦子一抽,起了愛才之心,以他在東胡之中的地位分量,也不可能投降,只能以死報大可汗知遇之恩。 劉恪微微頷首,唏噓感慨著,也不知有幾分真心: “朕羨慕哪!” “若是張將軍生在瓊州,大漢說不定也有這么一位忠臣良將。” 張淮陽側頭不言,有也沒用,他早年和廉漢升有過幾戰,互有勝負。 但廉漢升呢?要不是出了個英主,還在賣油。 劉恪像是想到了什么刺激的事,嘴角不由得勾起,繼續道: “朕聽聞張將軍有一妻一妾,一子一女,長女現年十六,幼子僅八歲,一家人皆居于長安的張府之中。” 張淮陽猛地瞪大了眼睛。 大漢的皇帝長得英武,沒想到本性竟然這么陰險毒辣? 俗話說禍不及妻兒,皇帝為何要以他的妻兒做威脅? 難道是要從他口中套出東胡軍中更多的情報? 張淮陽一時間陷入了東胡還是妻兒的糾結之中。 劉恪卻沒給他多想的時間,道: “張將軍長于東胡學于東胡,所以為東胡效力。” “待朕回了長安,張將軍之子,便可算得上是長于大漢學于大漢,待其學業有成,朕的大漢,說不定就能多上一員良將!” 張淮陽不由得松了口氣,不是做那種小人之事就好。 至于皇帝所說,要等他的孩子長大了任用為將. 確實是誅心之言,初一聽確實是惱火至極。 可張淮陽再一想,為何不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