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少則五年。” “攘外必先安內,以東胡目前的情況,大可汗會與大漢求和。” “那......” 陳伏甲試探著問道:“那咱們要答應嗎?” 楊仲笑了兩聲:“不是咱們答不答應,答不答應,得看陛下的意思。” 陳伏甲并沒有將此事放在心上。 之前的情況,是要么當狼要么當狗,基本沒有求和的機會,皇帝才能領兵出戰。 如果東胡一方主動求和,甚至在妥協中讓出部分利益,即便皇帝不答應,朝中大臣多半也有心思。 說不準軍心也會思動,畢竟只要言和,那些上了年紀的士卒,就有了歸鄉的可能。 而且在陳伏甲看來,根本不用即便。 這種情況下,但凡皇帝有點腦子,都會答應。 不答應,難道真要用一州之地反攻天下? 反倒是答應了,便可以修生養息,甚至與東胡約好,大漢出海,往南走走出一片天地。 以皇帝表現出的能力,未嘗不能在海外做出一番成就。 “伏甲。” 楊仲的聲音將陳伏甲從思緒中拉回: “請老師指教。” “老夫沒什么好教的,若君主有能,為人臣者,不要有太多心思。” 楊仲緩緩閉上眼睛,伴著鼻間的草木香,打起了盹: “老夫老了,老了。” “東胡大可汗,也老了。” ----------------- “老了,本汗確實老了。” 乞顏思烈在未央宮中,一動不動的盯著銅鏡。 銅鏡中的自己,額上布滿皺紋,眼皮下垂,微微泛紅,滿是歲月的痕跡。 但乞顏思烈并沒有驚慌無奈,也未曾感嘆過世事變遷,只是稍稍皺眉,依然如年輕時那般威嚴、自信。 他只是深吸一口氣,收斂情緒后,拿出了一封奏疏。 “張淮陽敗了啊。” 乞顏思烈并沒有多少表情,微皺的眉頭,也為之一松: “勝敗乃兵家常事。” “畢竟是滅國之戰,哪有百戰百勝的道理。” “只是構兒也死了。” 乞顏思烈一只手搭在膝蓋上,一手擺弄著面前的巨幅地圖。 “大漢......少年天子。” 他從張淮陽的奏疏中,看到了很多東西。 最讓他有興趣的,就是大漢的新皇帝。 張淮陽的敗,乞顏構的死,一切都是從新帝登基之后開始。 無論是斬殺權臣奪兵權,還是能屈能伸拜兄弟,又或是主動出擊襲大營,都展現了無與倫比的能力、魄力。 在用人與凝聚軍心方面,也頗有心得。 “二十歲,與構兒同齡,當真是少年英杰,英果類我。” 乞顏思烈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年少時的種種,又想起了頗有自己幾分風采的乞顏構。 最后只是在奏疏上寫著乞顏構身死的地方,伸手摸了摸。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