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紀靈本是好心,可聽見袁耀這般說,自然也沒有繼續堅持。 更何況,他也認同袁耀這種說法。 沒有繼續上來攙扶袁耀,同時對袁耀再次投去了敬佩的目光。 袁耀和袁術這些人,果然不一樣。 換作是袁術,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 早就已經嚇得落荒而逃,又哪里會在這城樓上和將士們同生共死呢。 有了袁耀的身先士卒,作為表率,那些城樓上的將士們,也就一個個打了雞血一般,沒有人喊要逃跑。 更何況,現在這個情況,逃跑也是死路一條啊。 等城樓下的箭矢開始變得密集的同時,袁耀也沒有閑著,急忙下令命自己手下的將士,開始進行反擊。 對方有箭矢,可以壓制住城樓上的反擊,但袁耀并不急著進攻。 等對方攻城的人馬,靠近了一些,這才命人利用弓箭嘗試射擊。 一輪箭矢數百枚,沖天而起,沖著城外射了出去。 其實城樓上站了不止百人,但袁耀手下的箭矢數量有限,一次性射出去太多,反而是浪費。 倒不如留著箭矢,多射幾次,還能夠對敵軍造成更多的傷害。 因為人手有限,袁耀自己也沒有閑著,趁著城樓上國道里的士卒,搬運防守的器具時,他也要來了一張弓,一邊練習著射箭,另外一邊則是時不時的指揮手下的人馬,輪番上陣進行防守。 袁耀城樓上的人馬不少,加上提前有所準備,防守的道具也不算少,只要不出現內亂,不被人強行開啟城門,放敵軍進來,城樓下的守軍,想要殺到城中來,那簡直就是癡心妄想。 要知道,三國時期的守城之戰有多困難,直接看諸葛亮北伐就知道,諸葛亮率領數萬大軍北伐,卻在陳倉這個小地方,被郝昭利用千余人馬,擋住了二十多天的時間。 就連諸葛亮都破不開這樣一座小城。 而袁耀所在的祝縣,雖然比不上陳倉這種堅固城墻,但袁耀有比郝昭更多的兵馬,更豐富的防守器具。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