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聽說前來的是一名年輕女子,李治卻沒敢往深宮領,索性讓白素貞將其帶到了「麗政殿」中。
反正「麗政殿」位于整個皇宮的東南角,從南而來,距離朱雀門也是最為近便的地方。
即便如此,四位皇妃娘娘也不「放心」,除了白素貞之外,更是讓「大羅金仙」巔峰的李離洛也跟了過去。
當然了,她們的不放心自然不是擔心李治的安危,而是擔心那個「年輕女子」的字眼。
而李離洛跟過去,自然是去「監視」她老爹的,事實上幾位皇妃都想親自過去,卻又不想在晚輩們面前「丟臉」,索性就讓大公主李離洛扮作宮女,陪侍在側。
來人果然是一個年輕的女子,單論姿色而言,至少也在中人之上,青衣素面,并沒有太多的妝飾,卻顯得格外的清新自然。
李離洛同白素貞對視了一眼,彼此早已了然于胸。
來的哪是什么女子啊,分明就是一只狐貍精,而且還是一只長出了七條尾巴的「太乙玄仙」級別的狐貍精?
能夠差遣「太乙玄仙」級別的狐貍精做信使,看來對方來頭不小,而且所行之事恐怕也非同一般。
「小女子‘弄雪見過人族帝君,小女子來自于青丘狐國,奉我家大長老之命,特來給帝君下書——」
面對李治的質問,對方顯得格外的從容,只是內心卻暗暗驚奇。
唐皇的修為深不可測也就罷了,畢竟這位是去歲被人族三大圣皇聯手推出的新晉人皇,可是,旁邊一左一右這兩名女子卻同樣霸道。
此時的白素貞,也已經有了「太乙金仙」巔峰的修為,每日勤修不輟,「巽坎居」幾乎已經成為了她的專屬之所。
畢竟,這個難得的微型洞天,乃是她當年最早發現的,雖然拱手獻給了師尊,這些年竟慢慢又回到了她的手里。
事實上,白素貞的內心是有壓力的,同幾位師弟、師妹相比,她的修行時間無疑是最長的。
可是,別說師尊的那幾位皇子、公主了,就算婉兒和小石磯,都大有后來居上之勢。
更尷尬的是,那幾位年紀較小的師弟、師妹,甚至還都是她一手在旁監督修煉起來的。
因此,白素貞除了完成師尊給的任務之外,幾乎就一頭扎在「巽坎居」里抓緊修煉,她不想讓自己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墊底的存在。
這是一個心氣很高的女子,為此甚至一而再地減少了與小白龍敖烈獨處的時間,如果修為上不去,她覺得自己都未必能夠同小白龍并列。
李離洛就更不用說了,「大羅金仙」巔峰境界,在大唐勢力之下所有戰力之中,那也算是頂尖的存在。
更加有「青萍劍」在手,每日感悟「青萍劍」上那位上清圣人留下的道韻,都夠李離洛忙活的。
「青丘狐國?不知朕的皇兄這些年可好?」
李治右手微抬,這名自稱「弄雪」的女子雙手捧著的一枚玉符,此時已經來到了李治的手中。
猛然聽到「青丘狐國」,讓李治第一個想到的,自然就是自己闊別近十年的大哥李承乾了。
說來那位唐王李承乾也是夠可以的,十年前隨著稱心前往「青丘狐國」省親,按照他們兩人當時的修為,三五個月的功夫足以返回了。
可是,這一去就是近十年的時間,也加上李治這些年總是東奔西走,更是能覺察到自家大哥并無性命之憂,否則早就找過去了。
玉符中的信息并不多,是一個名字叫做「白晴」的人帶給他的,應當就是弄雪口中的大長老吧?
......
原來
,十年前恢復了部分記憶的稱心,一日忽然感覺到什么在召喚于她,茶飯不思、夜不能寐。
于是,她就提出想返回「青丘狐國」一趟。
稱心確實恢復了部分記憶,可最關鍵的內容卻一樣也沒有,比如她叫什么名字?父母是誰?為何會到了北境卻又被人派往了大唐?
幾十年的相處,李承乾自然不能讓稱心一個人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即便那里據說說稱心的故國。
于是,這位大唐的唐王殿下,才知會了李治一聲,并求得李世民和長孫無垢允準之后,雙雙離開了長安城。
長這么大,李承乾都沒出過這么遠的門,更不要說此行的目的地,是那個神秘的「青丘狐國」。
好在事先得到了李治的臂助,有了一副較為詳盡的地形圖,從長安出發到山東淄博,一路上也算是暢行無阻。
可是,到了淄博之后,當他們到了淄博之后,也找到了李治在玉符中標注的高青縣,卻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走了。
這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小縣,總共人口加起來也不足五萬人,事實上算是小縣之中的小縣了。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縣,卻有著極其久遠的歷史。
最早的縣史記錄要從上古堯舜時期算起,境內生活著崇尚鳥的東夷之人,少昊帝時,爽鳩氏居于營丘,就是如今的高青縣治所南十余里處。
到了禹夏開啟,本境則成為了季荝氏的封國。
殷商時,逄伯陵氏竟處心積慮地爭奪如此偏僻的地方,一度也曾封國,太戊五十八年,建成薄姑城,而高青又為古薄姑國領地。
周武王十二年,「尚父」姜子牙封于齊,建都齊水之畔,屬意營丘,同樣就在如今的高青縣治所南十余里處。
春秋時,齊國在縣境東部設千乘邑。
秦,在鄋瞞國故地設狄縣,縣治卻向北遷移三十里,似乎又在遮掩著什么?
甚至就小小的高青一分為二,東部屬臨淄郡,而西部則屬于濟北郡。
到了西漢,置千乘郡,下轄千乘縣,漢高祖封婁敬為建信侯,又置東鄒縣,漢高祖六年,劉邦封丙倩為高宛侯,后為高宛縣。
元朔四年,漢武帝封齊孝王子劉燕為被陽侯,后改為被陽縣。
東漢初,復置狄縣,改高宛縣為高苑縣。
永平三年,千乘郡改名千乘國,翌年復為千乘郡。
建初四年,漢章帝封其長子劉伉為千乘王,千乘郡遂改為千乘國。
永元七年,千乘國改為樂安國。
漢安帝二年,狄縣更名臨濟縣,移治臨濟。
質帝時改樂安國為樂安郡,千乘縣、臨濟縣、高苑縣等屬樂安郡。
高青一地的歸屬更是復雜,大部屬臨濟、千乘、高苑縣,西部為梁鄒縣地,屬濟南國。
三國魏,高青東部為臨濟縣、千乘縣、高苑縣地,屬樂安郡。
青城以西,則為鄒平縣地,屬濟南國。
西晉,廢千乘縣,高青東部為臨濟縣、高苑縣地,屬樂安國。
西部的青城及花溝、黑里寨沿小清河部分屬鄒平縣,隸濟南郡。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