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九四章 重建菏澤-《怒海覆清1852》
第(1/3)頁
董良指著地圖對在座的眾人說道:“諸位,我一直以來有一個想法。試問長江為什么泛濫的次數比黃河要少,黃河的泥沙多,長江里的泥沙少,這確實是一個原因。”
“那么有沒有別的原因呢?大家在地圖上看看長江沿線,經過了三峽之后很快就有一個洞庭湖,在上古時期,這里叫云夢澤,整個洞庭湖就像是一個大蓄水池,當長江水位上升的時候,洞庭湖可以分擔很大的壓力。”
“再到下游,還有鄱陽湖,湖北沿岸更是有很多沿江的小湖泊,這些湖都對水位上升起到了緩沖作用。”
“再看黃河,從上游到下游,可曾有一點成規模的湖泊?”
董良身后屏風上的地圖看起來非常清楚。
就連眼睛不好的曾國藩扶了扶眼鏡都能夠看清楚。
這位元首的意思再清楚不過了。
他要采用大禹治水一般的方法,堵不如疏。
這么多年,歷代朝廷治理黃河無不是修筑加高堤壩。
難道他們不知道堵不如疏的道理嗎?
大禹治水的故事有幾個讀書人不知道。
“所以我覺得要治理好黃河,除了要減少黃河的泥沙,在上游黃河兩岸植樹造林,另外就是要人為制造泄洪區。黃河也需要自己的蓄水池。”
“采臣先生,你對黃河比較了解,你認為這瀉湖擺在什么地方比較好?”
“這……”
董良繞了一圈竟然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張亮基請示董良去地圖邊上看看。
他在認真合計地圖上面黃河沿岸的每一個地方。
同時在腦子里回想著黃河曾經決堤過的地方。
張亮基真的很難抉擇,這黃河沿岸基本上都是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帶。
一旦泄洪,奔騰的黃河水就會成為脫韁的野馬。
眼看著張亮基額頭上的汗都出來了。
董良說是找他們問策,又何嘗不是在對他們進行考核啊。
“元首,這泄洪之地只能選在山東地界,河南境內一馬平川,一旦泄洪不可控制。”
糾結了半天,張亮基只是給了一個模糊的答案。
山東的西部其實也是平原,一直到了泰安府才變成山地丘陵地形。真的成了泄洪區,損失同樣不小。
“能不能精確一些,實話告訴諸位,我準備提前炸堤泄洪,否則決堤的地點如何掌控?”
董良的話頓時像是一顆炸雷一般在眾人的頭腦中響起。
炸堤!
我的老天爺啊。這得有多大的膽量和氣魄啊。
要是以前的某位皇帝說了這樣的話,一定會有言官御史撞死在大殿的石柱上。
不過今天坐在這里的幾位都是聰明人,沒有一個是迂腐之輩。
董良的辦法確實能夠將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這其實是一種緊急避險,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故意造成小一些的損失。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武县|
泸州市|
伊通|
寻甸|
公主岭市|
启东市|
张家界市|
涪陵区|
明光市|
和林格尔县|
沾化县|
莎车县|
清流县|
和平区|
开封市|
纳雍县|
彭阳县|
黑龙江省|
黄梅县|
乡城县|
夏津县|
弋阳县|
鹤山市|
化州市|
义马市|
浠水县|
商南县|
武鸣县|
溧阳市|
吴堡县|
民县|
普格县|
泰来县|
平凉市|
江西省|
西畴县|
凌源市|
偃师市|
德昌县|
曲松县|
余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