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薛郡,魯縣。 作為昔日魯國國都,黃帝和儒家先賢黃帝故里,魯縣絕對稱得上人杰地靈。 而且魯縣的地理位置也是極好,東連泗水,北望泰山,歷來都是交通要地。 按道理,借著如今大秦商業發展極其旺盛的契機,有著諸多便利條件的魯縣,應該是十分發達才是。 然而實際上,魯縣這幾年來不僅沒有大發展,反而是隨著周邊州縣的不斷騰飛,反而是顯得有所倒退了,百姓也是只出不進,越來越少。 而原因,其實也十分簡單。 那就是整個魯縣的土地,明里暗里,至少有九成五以上,被掌控在整個魯縣唯一的豪門孔府手中。 其余的,都不過是孔府的佃農或者是長工而已。 魯縣市面上能看到的所有商鋪,都是出自孔府門下。 外地來的商戶,稍稍有所發展,很快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意外,不得不認栽灰溜溜走人。 當地州縣主官,雖然對此十分不滿,但是無奈儒家在薛郡的影響實在太大。 整個薛郡之中,至少有十萬以上的儒家門人,官府每次有所舉動,還沒開始就會傳到孔府耳中,然后就是聲勢浩大的抗議和抵觸,最終只能不了了之。 氣憤之下,郡守干脆將郡治所遷移出去,重點發展起其余區域了。 而有想法的百姓,也在郡給出的優惠政策下,紛紛遷移出去,魯縣之中剩下的,幾乎都是孔府的死忠。 而此刻,依著整個曲阜建立,連綿數里的孔府之內,孔藂正在對著歷代的先祖頭像發呆,心里滿滿的都是郁悶。 作為孔子九世孫,孔藂感覺自己肯定是歷代家主之中,最倒霉,也是最憋屈的一個了。 昔日春秋戰國之時,儒門作為第一顯學,聲名聞達于各國朝堂之中,不管走到哪都被君王當成座上賓。 儒家弟子,在各國之中,都有著極其顯赫的地位。 無論朝代國家怎么變化,孔府和儒門的權勢,都不會被削減,甚至還會被不斷加強。 原因很簡單,大亂之后,想要安定下來,還是需要文官來治理,而擁有數十萬讀書識字的弟子,在整個中原都有著莫大影響力的儒門,無疑就是新任君主最能指望的目標。 昔日魯國被楚國所滅,楚王親自拜訪孔府,并且將當地縣更名為魯縣,賜為孔府封地,就是明證。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