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而如今,嬴羽居然說讀書識字還有竅門,這無疑引起了嬴政的好奇心。 更好更快了解書中要義,就意味著更快成才,這對于急缺人才的大秦來說,絕對是一件大好事。 “父皇,兒臣送給你的這第一項禮物,就是標點符號。” 進入文學院中,嬴羽笑著開口道。 秦朝的時候,甚至是歷史上,直到千年之后,都沒有標點符號這樣的斷句工具,因此就需要“句讀”。 所謂的句讀其實就是如何斷句。 韓愈的《師說》中,“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這句話,就是強調斷句的重要性。 因為華夏文字的博大精深,讓一句話可以因為斷句的不同,得出大相庭徑,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意思。 最經典的,就是孔老夫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了。 這句話在腐儒看來,意思很簡單,就是說對于老百姓,只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能讓他們懂得為什么要這樣做。 不能讓老百姓得到教化,要愚民,這種說話,在后世歷史上足足流傳了數千年。 而實際上,根據孔老夫子喜歡教育育人的本性,這句話的正確讀法應該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也就是說,對于不懂禮法的老百姓要主動進行教導,讓他們明白道理。 這才是正確的斷句法,無論從語法和思想都說的通。 由此可見斷句的重要性有多大。 因此韓愈才在《師說》中說出了:“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這句嘲諷的話語。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現在學習孔子的思想,卻連基本的語序判斷都做不到,還妄發議論,實在是叫人恥笑。 這樣因為斷句不同引起的誤解,在經史子集之中,可以說是十分常見。 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由朝廷出臺一個統一的斷句標準,也就是官方權威解讀和注釋,并且通行全國。 而嬴羽也在這個時候,適時推出了標點符號。 “沒想到這幾個小小的符號,竟然有如此大的作用。” “如此一來,所有學子,都可以準確進行斷句,不會再產生歧義。” 聽完嬴羽講解,嬴政臉上閃過一絲驚喜之色。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