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九十七章,上瀛洲,打屁股 神山門戶的石階聳立著三丈有余蒼勁古牌坊,通體墨黑發亮,形態飛檐斗拱角立望天吼,麒麟瑞獸站墻頭,更是鏤空雕有松鶴龜鹿蓮花荷葉等瑞物,入手有玉的細膩質感,也有金屬剛鐵的冰涼寒意。 牌坊兩行有題字,右行寫著“青山連綿與天齊”,左行是“云霧臺階藏仙跡” 橫批“東海瀛洲” 聽玄清玄明兩人講述,那墨黑發亮的牌坊由完整隕鐵石雕琢而成,存在的具體歲月已無從考證。 傳言說,乃上古瀛洲仙人所留,不然以如今凡塵器物除去熔爐鍛造之外,很難想象還有何等利器能切割雕琢隕鐵,定是那削鐵如泥的仙兵。 一行人踏階而上,青石階梯遍布著歲月痕跡,常走的地方明顯凹陷,且锃光瓦亮,其余部分皆是厚厚青苔。 登高而上,山巒疊嶂,最高峰約莫數百丈,直沖云層不見其巔,路途異常寧靜清幽,山腳僻壤路徑無數,貫穿群山間的樹蔭茅屋寒舍,時而老少不一修士出門眺望登山的這群人。 據玄清玄明介紹,山腳為機緣巧合誤入島嶼沒被邀請的修士凡僧,他們自愿停留在此,久而久之便形成這清修之地。 順著石階步步攀升,也瞧見道士道童上山下山,隨著不斷登高,道士道童逐漸增多,茅屋寒舍倒是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斗拱飛檐小閣樓,立有門頭匾額的獨院。 玄清玄明將眾人引至一處山峰,約莫第七個山頭,此處能俯瞰前面六座山,并將海域盡收眼底,也能仰視高處主峰半山腰,那云層之間有一雄偉宮殿,匾額提著“觀云閣”三個亮閃閃金字,在早晚之間被云層籠罩,乃修心問道絕佳地段。 第七峰輕松容下眾人,此地比前面經過的六峰靈氣要充裕不少,草木都要靈秀幾分,一條石板小路從登山臺階延生至第七峰,再分支小道遍布山峰各處,峰頂有道觀,山腰有閣樓、院落、山腰以下還有數個茅廬涼亭。 黝黑肥碩的老船長跟數十糙漢伙計一路應接不暇的觀看,本想即興賦詩,奈何肚里沒墨水,只得反復感嘆“我的個親娘唉,那山真高!”“他大爺的,那樹真粗!”,“他娘的,那云真白!” 入了第七峰,這群糙漢倒也自覺,老老實實選了幾處茅廬瓦屋住下,至于更高處的閣樓、庭院,固然有多余的也沒入住,便是讓他們去也不敢,畢竟人貴有自知之明,他們不認為自己一伙糙漢能與“仙人”平起平坐。 若不是袁道長施展神通,恐怕趕一輩子海船也與仙山無緣,像他們這些常年混跡碼頭的糙漢,最是懂得順勢知足,遇上軟的不介意捏捏,遇上狠硬的卑躬屈膝也是常態,更何況對方還是修仙道人,他們能將欺軟怕硬演繹到極致,且很自然,這也是他們能在杜家長久做事的原因。 袁朝陽等“仙人”們也沒勉強,與這群糙漢道了別,繼續往高處登去。 東華道人紫袍飄飄在半山腰庭院恭候,再與袁朝陽五人登上山巔道觀,一路客套寒暄,熟絡些關系。 道觀名為“九元觀”,內供奉九位皓發皤髯,童顏鶴鬢老翁,正是上古瀛洲九老仙。 據東華道人介紹,第七峰處于主峰山腰位置,正巧接納主峰散落霞光靈氣。 其次,早晚觀云閣云霧朝朝,在第七峰仰視云層宛如登頂天盡頭,而主峰俯視云層,又似身處天上神山俯瞰人間。 兩者間隔云層,與之上下呼應,形成微妙陣局。 山腰庭院閣樓在幾人閑聊間隙也被道童收拾干凈,童顏鬢發的東華道人送幾人入住處又寒暄幾句便告辭離開。 一起離開的還有玄清玄明兩個青年道士。 這里沒有丫鬟仆人侍奉伺候起居飲食,全靠自力更生。 若是帶了扈從下人,那么恭喜有開荒種地能手,若是沒有便自食其力。 當然這一切都是在此長居之士,像袁朝陽五人屬于暫居兩日,且受邀入山劃了個山頭,自然一切日常所需由瀛洲提供。 所以在幾人入閣樓庭院前,一切都準備就緒,細節到起居毛巾疊放整齊、洗漱用具擺放一致。 做為修士,參禪打坐講究身心安靜,故而有專門布下集結靈氣的密室,屋舍飄的香薰也屬上等凝神靜氣檀木,可見那東華道人對幾人的重視。 確切地說是對袁朝陽重視,待遇堪比山上客卿長老。 —— 日落偏西,山間暮色朦朧,淡淡薄霧升騰,在主峰山腰觀云閣逐漸凝聚云層,從第七峰仰視,那云層就在頭頂,仿佛隨時可能壓下來的錯覺,叫人心生壓抑。 然而低頭俯瞰下方六座山峰跟霧氣浩瀚海域,卻又倍感舒暢開闊,壓抑之心一掃而空。 此時此景,五人各有所感,便早早回屋入定參悟心得。 如此在第七峰過了一日。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