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完顏吳乞買說道:“但宋國制造貨幣的工藝當今一流,銅錢疲宋一說,朕心有憂慮。” 完顏宗干說道:“昔年,宋錢流入遼國、高麗、西夏,造成宋國不少地方錢荒,后蔡京鑄造大錢,造成民間物價高漲?!? “宗望所說的銅錢疲宋,是向宋國北方大量出售貨物,使銅錢流入我朝,造成宋國某些地區銅錢缺失,以疲弱宋國北方的商貿,使得軍旅物資無法正常通行?!? “若是如此,宋廷必想辦法多鑄造銅錢,然則銅錢鑄造豈能跟得上流逝?此必形成地方商貿混亂,加重宋朝內部損耗?!? 完顏吳乞買這下聽得不由得點頭了。 甚至完顏杲和完顏宗翰也點頭表示同意。 人們提到宋朝,就會想到文官、士大夫、壓制武將、弱宋那些代名詞。 但其實這些和兩宋的金融對比,只能算小巫見大巫。 北宋滅亡是意外,南宋滅亡表面看是被蒙古擊敗的。 但實際上南宋末年,不僅僅中央財政崩潰,地方金融、經濟一團糟,軍隊發不出錢來,民生苦不堪言。 這種情況下,別說軍隊有沒有戰斗力了,就連最基本的物資都沒法保證,怎么跟蒙古人打? 局面就是許多地方望風而降。 所以南宋真的是財政的崩潰導致的被蒙古全線擊敗。 銅錢流失,貫穿著兩宋。 例如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十一月,宋君臣討論銀價,是這么說的:此外則兩藩(遼國和西夏)南海歲來貿易,有去無還。 神宗時期,沈括分析當時錢荒的成因,原話是這樣的:“四夷皆仰中國(宋朝)之銅幣。歲闌出塞外者不貲(zi)。議者欲榷河北之鹽,鹽重則外鹽日至,而中國之錢以中國之實踐,如此之比,泄中國之錢與北者,歲不知其幾何。” 這些都說明了,從北宋真宗時期開始,大宋外流的銅錢就非常多,以至于君臣之間討論銅錢流失問題很頻繁。 所以,合格的君主不是玩玩平衡就完了。 治理國家,一定是牽涉到多個層面的,如果自己不懂,敵國懂,分分鐘被敵國玩死。 宋朝銅錢以前主要流入遼國、西夏,也會有一部分到高麗,后來流到日本的也多,南洋的不少。 甚至有史料記載,流入到印度和非洲的也有,但數量不多。 宋朝銅錢,是12世紀,國際上的硬通貨,制作精美,含銅量合格。 并且在海外的購買力,比在國內要高好幾倍,甚至十倍。 這就造成了許多宋人喜歡購買國外的東西,進一步加重銅錢外流。 而正如完顏宗干所說,鑄造銅錢是速度是有限的,宋朝朝廷也不能定點知道哪里缺了銅錢,或者就算知道了,也不可能定點撒錢。 這就是古代貨幣戰爭的一種。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