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小朱娘子看得倒是清清楚楚。 畢竟趙寧的《大宋流水線策論》寫得非常簡單。 復雜的東西,簡單化,才是真正好的東西。 趙寧問道:“如何?” 朱月瑩說道:“官家,這便是香皂的制造方法?” “沒錯。” “臣妾倒是在宮中偶爾自己也織布紡紗,也聽聞民間制作一些物品,倒是第一次見到這般制造的。” 這里面,不僅僅把豬油采購、運輸模塊化,還對豬油的色澤度、手感度做了嚴格的規定,以及判定方法。 草木灰也是如此。 并且將豬油、草木灰的攪拌過程,也明確分出來。 甚至規定到攪拌多少下,多長時間,到什么地步后停下來。 最主要的是做了分工協作。 不同的人,各自做自己的事情,不要隨便亂來。 人類社會真正進入商業殖民,其實是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寫出《國富論》之后開始的。 《國富論》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理論叫做“分工協作”理論。 這個理論的誕生前提是英國已經開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社會發生巨大的改變,產能爬坡。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全球貿易進一步打開,英國國內的產能必須進一步提高。 1768年,亞當斯密開始寫《國富論》,1769就瓦特蒸汽機投入使用。 其實無論是“分工原理”,還是瓦特蒸汽機,都是當時英國海外貿易需求進一步增加,倒逼英國國內想辦法提高產能。 人類在制造業開始學會大規模標準化分工協作后,古典時代的家族制造門檻被大大降低。 以前父傳子的手藝,在被標準化后、分工后,不再是某些家庭獨有的技術活。 這樣可以讓更多的勞動力低門檻加入進來,培訓門檻降低。 做不同部位的生產,組裝,再加上嚴密的品控,最后形成后來人們所熟知的流水線模式。 這種模式是一個國家想要崛起,所必須經歷的。 趙寧短時間內無法搭建科學體系,更無法短時間內制造蒸汽機,但至少可以通過模式創新,來優化生產效率吧。 朱月瑩也不太懂這中間的原理,只是覺得趙寧這番安排甚是有趣。 她拿起自己繡的手帕,說道:“官家,看這個,是臣妾為官家繡的。” “哦,小朱娘子的手藝倒是不錯。”趙寧接過來,仔細看起來,上面是花鳥圖紋,清秀、娟麗。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