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可是這些在這一戰中,消耗太大。 尤其是兵力和錢。 所以,朝中有人提出現在是議和的最佳時機,從理性的政治角度出來,未必是錯。 例如這個時候,一直蟄伏在家的前前任少宰唐恪,便罕見地上書了一封《時弊論》,來分析眼下的情況。 他提出的解決方案是,派人去與金軍談,先談,能談成什么樣試試再說。 意思是看菜下飯。 而大宋朝應該著手遷都關中,以山河之險鞏固京師,以安天下。 但是,軍政使張叔夜則是主戰的一派。 他也上奏了《宋金戰時論》,尤其是闡明了東線作戰的優勢。 金軍一旦抵達兩淮,面臨的是河運密布的水鄉之地,金人不善水,對金軍騎兵也有很大的牽制作用。 兩份奏疏,趙寧都看完了。 他自然有他自己的打算。 這一日,他專程召見了一直擱置在一邊的唐恪。 唐恪站在文德殿門口恭候著皇帝的到來。 不多時,便看到趙官家的身影,趙官家身邊跟著剛剛官復原職的刑部尚書秦檜,還有康王趙構,以及京畿路轉運使李光。 他們向文德殿走來。 唐恪行禮道:“臣參見官家。” “是唐相公來了,走,進去說。” 唐恪心中一百個疑惑。 自從靖康元年十月,他因主和被罷了宰相的職位,便賦閑在家。 其實他心中還是一直在等待皇帝再次傳召的,但一年多,沒有任何動靜,他以為皇帝已經徹底忘了自己。 沒想到今日奏疏一封后,立刻得到皇帝傳召。 見唐恪來了,秦檜心里琢磨著,唐恪是議和派的骨干,為何今日突然得意進宮面圣,莫非官家有主和意愿? 議和是不可能議和的。 弱國無外交。 弱勢的一方,是不可能主動提議和的,否則對方會認為你扛不住了。 好不容易把局面扛到這一步,這個戰果,很快應該就會傳到燕京,然后傳回上京。 金國朝堂內部必然會引起一場空前的政治地震。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