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對于在穹海地面控制和指揮中心的工程師們來說,更多關注的,是楓運2號姿態是否正常,發動機推力是不是能夠根據飛行需要,非常精準的提供。 在楓運2號上面,搭載了一個強大的碳基芯片的人工智能服務器110S,專門負責計算飛行需要推力參數,并實時控制核聚變發動機控制反應速度和噴射量。 對核聚變發動機的控制必須智能化,而且要求非常的精準,來不得一點兒的差錯。 研究團隊做過發動機匹配理論和模擬實驗,總體情況良好,但現在是真正意義上的飛行,需要面對的環境條件比理論上的更加復雜,因此眾人這才會這么的緊張。 哪怕楓運2號已經上升到了數十公里的高度。 直到300余秒后,楓運2號抵達了近地軌道。 高度則是380公里左右。 而這個時候,楓運2號的姿態已經橫了過來,繞著地球轉著。 “發動機超低功率運轉。”指令長提醒道。 模擬圖上能夠看到楓運2號的發動機尾焰非常淡了,僅保留了繼續核聚變的基本條件,發動機的推力大大減少,反應產生的能量更多用于發電儲備。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楓運2號的載人艙段居然是可以調整角度的! 原本升空的時候,鄧紹是坐在了發動機上面,現在到了軌道,整個楓運2號又像是一個巨型飛機在圍繞地球轉動,鄧紹乘坐的下面又成了機腹。 雖然說到了天上,變成了微重力,上下并沒有嚴格的界限,但多少人感覺非常良好。 可以說,這是鄧紹第一次乘坐這么舒適的天地運載器了。 在地面指令長的安排下,鄧紹按照要求解除了安全設施,熟悉的漂浮著往控制室而去。 這帶的一批物資和材料,需要和太空實驗基地交接。 到這一步,差不多可以宣告成功了。 江成的心里頭也是微微地松了一口氣。 要知道,雖然他在體內電腦中模擬了多次,但畢竟這里面的模擬和真正上天的環境并不一樣。 一旁的鄭墨非常高興,“江院士,您帶我們打開了一個廣闊的世界啊!” 他是知道一些的,目前的華國航天中心正在建造用于登月的飛行器,用的也將是核聚變發動機。 能夠實現較低成本、可重復利用的登月方式,必將開啟太陽系時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