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江院士說的是核動力發動機嗎?核裂變?” 倒是一位戴著眼鏡,名叫劉曉的院士卻是反應了過來。 江成看了對方一眼,對他的信息江成是清楚的。 華國工程院院士,固體火箭發動機專家,從事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研究,年齡59歲。 但江成仍是搖頭,但沒有再賣關子,而是解釋道,“是核聚變等離子推進式發動機。” “什么?!” “核聚變發動機?這怎么可能?” “就是,江院士,你別和我們這些老頭子開玩笑了。”一個年過70歲的老院士笑哈哈地說道。 江成卻是臉色帶笑,“前一陣子,我帶著公司研發團隊,初步設計出了一座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制造實驗樣機。” “這個技術如果繼續研究下去,我想在火箭或是航天運載器上,也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劉曉院士皺著眉道,“核聚變發動機,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想法,但是這個想法也只局限在理論和實驗室中罷了。” “這一塊我不是專業,劉曉是這領域的專家。但我也一直認為核聚變不可控,至少目前來說,核裂變還更穩妥一些。”另一個院士開口說道。 核裂變,是指重元素,像是鈾,裂變成更輕一些的元素。 核聚變,是指氫元素,像是氫、氦,聚變成更重一些的元素。 中間的分界線是鐵(鈷、鎳)。 聚變到鐵,就無法再聚變了;裂變到鐵,也無法再裂變下去。 像是太陽這樣的恒星,目前的階段就是在氫聚變,如果說所有的氫聚變完了,那就會開始氦聚變,氦聚變成碳,碳再聚變成氧,氧聚變成硅,硅聚變成鐵。(實際更復雜,這是簡要介紹) 當然,這是相應條件合適的情況下。 并不是說所有恒星都有機會達成這個條件。 江成也很喜歡這樣和這些院士一起探討,“裂變元素由于中子、質子數量太多,裂變輻射太繁多了,問題太大,還是聚變香。” “但裂變我們只要插入個棒子,就能夠減緩裂變速度,聚變就難了。”堅持聚變不可控的院士還是如是說道。 許紹雄也不阻止,任由大家討論。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