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喚醒儀式落下了帷幕。 呂永昌也回到了【地球號】上——為了安全起見,也為了保證實驗的精準度,大部分實驗室依然被安置在【地球號】之上。 他坐在辦公室的舷窗邊,扭頭看向窗外。 一艘艘家園艦依次停靠在開普勒452b的同步軌道之上,小型穿梭機和太空電梯全功率運行,將一批批從冬眠狀態蘇醒的人員送往地面。 零有條不紊地規劃著一切。 按照社會學分院提供的蘇醒方案,冬眠人員的喚醒程序仍然按照慣例,根據貢獻值高低決定蘇醒順序。 考慮到大部分冬眠人員沉睡時間都超過了數百年,更有甚者沉睡了千年之久。 他們掌握的知識體系與當前的人類文明存在著極大的隔閡,部分冬眠人員的知識體系甚至停留在二級乃至一級文明的時代,這是難以避免的。 為此,社會學分院聯合議會,在開普勒452b上開展了全民基礎教育行動——每一位冬眠人員在蘇醒以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接受為期一年至十年不等的基礎教育。 和社會公養制度的教育方式相同,無論是內容還是時間都根據每個人的選擇因材施教。 這似乎成了文明發展的必然。 不是所有人都是呂永昌,對于如今人類文明那龐大、復雜的科技體系來說,幾乎沒有人可以全方位的掌握它。 99.99%的人,對于這些新奇的高科技玩意兒,大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但只要有0.01%的人能夠從其中脫穎而出,就已經足夠了。 當公養體系開始全面運轉,人口數量急劇膨脹之下,就算出現天才的概率只有0.0001%,那也會是一個不容小覷的數量。 在零的幫助下,這一切都顯得井然有序,就連提供數十億人生活所需的龐大資源,也沒有出現任何問題。 雖然大部分基礎工作由大量弱人工智能壹分流完成,但額外的匯總和處理任務,依然占據了不少零的算力。 換作平時,這點算力對零來說算不得什么。 但現在正處于人類文明的高速擴張階段,別說科學院了,就是議會,都恨不得將零一份算力掰成兩份使用! 數不清的星際探測器正如同蝗蟲一般不斷向外擴張,探索著開普勒452恒星系周圍一個又一個的恒星系。 如今,人類文明探明的范圍,亦或者說文明的疆域,已經達到了方圓24光年。 大量的開采任務和建造任務,早已排滿了接下來數百年的建造時間表。 想要緩解這種尷尬的局面,只有兩個方案。 其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