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然而,網友雖然聽不懂俄語,但能看懂大概意思。 聽雨教這個小女孩吉他的畫面,那種非常認真的教學,讓直播間大呼淚目。 “聽雨他真的,我哭死!” “在這種貧民區教小女孩吉他,突然覺得是一種好溫馨的場景!” “作秀吧,他如果想去看貧民的話,前兩天不可以自己去嗎,非要等著直播才去?” “作尼瑪秀,每次遇到這種感人的時刻,就有腦殘出來破壞氣氛!” “我感覺聽雨應該是想讓大家,對戰爭有更多的了解,即便是作秀他至少認真在教。” 在彈幕刷屏的時候。 蘇宇已經把基礎給講完了,讓他意外的是,那個手風琴男孩在他講解的時候,跑回家拿了紙筆遞給小女孩,那個叫妮娜的小女孩全程記錄著。 看著蘇宇認真教妮娜,手風琴男孩滿臉羨慕,不過他依舊沒有說話,瘦小的身體和胸前的手風琴形成非常鮮明的對比。 這個小孩子渴望的表情,讓蘇宇心里升起一種很復雜的感覺。 誰能想到,在這種被戰爭波及,家破人亡的地方,這些孩子還保留著對音樂的追求。 不得不說今天這兩個娥國小孩,給了他很大的震撼。 他們雖然眼中有著怯懦,但同樣有著希望。 戰爭奪走了他們父母,讓他們只能靠著國家的救助活下去,一般這時候大部分人都已經麻木,但他們沒有,他們對待音樂非常的認真執著。 “我再教你們一首歌吧。” 他對那群小孩說道。 兩人都沒有回答,但蘇宇能看到他們眼中的渴望。 這一點也可以理解,在他們看來,蘇宇就是一個陌生人,因為家里沒有大人,害怕是他們本性,但他們又看到剛才蘇宇教妮娜吉他,知道對方并沒有消遣他們。 “這首歌叫喀秋莎,很簡單的一首歌,能借一下你的紙筆嗎?”蘇宇說著,對抱吉他的女孩柔聲道。 后者經過剛才和蘇宇的接觸,明顯已經相信了他,將手中記錄的紙筆遞給蘇宇。 蘇宇接過之后,開始畫起簡譜來。 沒一會兒,那首《喀秋莎》的簡譜就畫好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