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遼東軍滿丁兩萬一千六百人,這是漢朝有造冊登記的人數。
這么些人,要個兩萬把環首刀,兩萬桿長矛不過分吧,要知道打仗打的就是武器裝備,這草原遠在塞外,打起來不得要個一年半載?
而且光有器械還不夠,糧草,運送糧草器械的牛馬也得跟上吧,要不然吃不飽我拿什么去打仗?
最最最重要的,草原多騎兵,遼東軍兩萬步卒想要追擊很難,那就需要靠遠程武器壓制了,漢朝勁弩十分強悍,而且每次打仗幾乎人手都有,所以要個兩萬具勁弩以及足量配備的弩矢也不過分吧?
張啟知道漢朝不缺這些,光是一個渤海郡的武庫其中勁弩就過十數萬,弩矢海量,而且每當支出后,各郡又會源源不斷向渤海輸送,以保證邊郡物資充沛。
有便宜不占王八蛋,獅子大開口起來張啟可是沒有半分拘束。
至于漢朝給不給,那就要看劉徹的意思的。
收到中部都尉府索要輜重的令書,渤海武庫主簿當即傳信回了長安問詢。
若是以往,送往邊郡輜重的令書都是由朝堂下達,他只管分發即可,但是這次邊郡都尉親自索要還是第一次,他不得不先問詢。
等信送到長安已是二十天后,未央宮中劉徹望著手里的問詢信件,大手一揮直接批準。
幾萬的器械而已,對于現在的漢朝來說不過是滄海一粟。
如果僅是花費幾萬的器械就能解決一個后患,劉徹巴不得這樣的事越多越好。
至于后患指的是誰,呵呵,兩者都是,無論是匈奴,還是張啟。
有衛青的密信,張啟現在在劉徹眼中可不是什么好人物了。
“傳信衛青,讓他盯著遼地!”
“八百里加急。”
“諾!”
回信比去信快,走的八百里加急路線。
在得到朝堂首肯后,渤海武庫當即征發吏民開始往遼西交黎運送輜重。
海路的速度很快,不過二十天,滿載的幾十艘大船便在遼西郡靠岸,這里本就有碼頭,只不過現在落到了張啟的手中。
“渤海武庫的?”
碼頭管事攔下了船只讓他們停靠,隨后登船問向了負責押送物資的校尉,并且出示都尉府令牌。
見到令牌,校尉點頭:“是,這些是張都尉要的輜重,我等負責押送。”
“那就放這就可以了,河道現在在整修,你們的大船進不去的,我是奉都尉之命在這等候你們的,這是令書。”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