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葛曉偉是個身材高瘦的中年人,今年四十出頭。 他曾經也是一名籃球運動員,不過在職業生涯中并沒有太過耀眼的成績。 退役之后,當過體育老師、做過籃球教練,最終,成為戰神體育籃球青訓的負責人。 “許總,好久不見。” 比許杰還要高出一頭的葛曉偉,微笑著跟許杰握了握手。 “葛總,先帶我參觀參觀你們的訓練吧。” 許杰與葛曉偉握手之后,直入正題。 整個場館內,不同年齡段的少年差不多有四五十名。 這么多的籃球少年,讓許杰內心火熱。 從小踢足球的孩子不多,從小打籃球的孩子還是很多的嘛! 葛曉偉笑著點點頭,隨后帶著許杰開始在場館里參觀。 “不知道許總對我們國內的籃球青訓了解多少?” 兩人來到十多個看上去才七八歲的孩子身邊。 他們正在一名教練的指導下,半蹲著身體,雙手各自拍打著籃球。 這種雙手同時拍球的訓練,主要是訓練孩子們的球感。 “不太了解,葛總給介紹介紹?”許杰一邊觀察著這些孩子們的天賦,一邊笑道。 “嗯。” 葛曉偉點頭說道: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國內籃球的主要人才儲備和力量都是來自于各省的體育局。” “從青年隊到成年隊,都是靠編制吃飯的隊伍。” “其中最為突出和著名的,就是當初戰神劉玉棟所在的八一隊。” “這種體制下的龍國籃球,既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我們龍國的特色之一。” “即使到了如今這個時代,很多球迷還都認為我們龍國的籃球還是靠著各省市體育局在撐場面。” 聽到葛曉偉的話,許杰認同地點點頭。 體制化的籃球,是當初龍國的籃球開始發展、壯大時的必然經過。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時候。 你跟龍國談什么市場化的籃球? 那不是笑話么。 體制化的開端是必然。 市場化的改革,同樣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 “其實從13年之后,我們國內這種體制籃球,就已經開始發生巨大的轉變。” 葛曉偉接著說道: “我們青訓工作的從業人員,也不再是體工大隊或者國青隊這么簡單。”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