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地氣,水氣,木氣,生長,生命。 到秋天收獲,便是一個輪回。 …… 另一邊,欒家率領溱使回晉,向晉公說明情況。 同行的除他的殘軍,還有十五萬溱軍,湊足二十萬,讓人以為是他帶出去的兵。 晉國疏于防范,面對兵臨城下的大軍,晉公只能答應降溱。 沒辦法,人家會飛,城墻根本擋不住啊。 10月7日,晉國易幟,換上了溱旗,但秘而不宣。 根據溱公令,舉全晉之力,配合溱軍,部署滅趙、巍、韓三家之事。 10月19日,溱使者帶著文書,游泳抵達汾城。 溱人對欒家兵丁多番調查,確定汾城掛著晉旗,所以決定招攬看看。 反正兩國交兵不斬來使,就是斬了也不會影響大局。 楊軍師接待了他,看過文書后,把山崎的話轉告給他,讓他回去。 汾城依然是晉的汾城,既然晉公決定舉國投溱,那么汾城也是遵從。 只是汾城剛剛經歷過大戰,人丁稀少,不足為事,還需修生養息。 有任何事情暫時不必把汾城算在內,一切待以后再說。 而作為誠意和支援,愿意送上十萬套中高級兵士的兵甲,以此為汾城百姓記上一功。 …… 侍者傳回的這話,還有帶回的十萬兵甲,讓溱人如同吃了定心丸,遂安排戰事。 12月冬雪飄下,大戰在西線先起。 溱軍以靈石礦為餌,挑動戰事,一敵三家盟軍,被打得節節敗退。 三家一路推進四萬里,占據整條靈石礦所在山脈,然后不再前進,調兵搶地盤。 凌海國歷38年1月22日。 新年過后,各家往西抽調兵力和壯丁,已經走了一段時間。 晉國傾巢而出,揮軍二百萬,攻擊三家。 與溱人算計不同,三家見事不可為,沒有調兵回援,讓他們疲于奔命。 而是毫不猶豫的舍棄北方地盤,拉出戰線,整軍再戰。 同時,讓西線軍隊猛的繼續向西攻溱。 溱人只得應戰,這次不是假打了,是真打。 四方超過五百萬兵丁于群山中絞殺,溱軍寡不敵眾,二個月間精銳盡失,再退五萬里,以溱海為界,這才擋住了三家聯軍。 三家也損失頗多,更憂心北方戰事,主動撤退。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