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將軍,明天見。” “哈哈,好,明天見。” 基輔軍區門口,楚子航伸出手與送行的弗拉米基爾握了握手。 這一趟下來,收獲滿滿。 不僅是武器裝備、飛行器上,還有相關軍事人才方面。 除了三十名王牌飛行員,還弄到了一批飛行器維修人員。 保護傘公司總部,以及地下軍事基地已經在建,自然也是需要大批量的后勤人員。 而蘇聯除了窮的剩下武器,還有這些技術人才。 不挖走,被山姆挖墻腳嗎? 便宜山姆大叔,還不如便宜自己。 如果不是軍區沒有相關技術性人才,楚子航恐怕連鍋帶湯都給你端走。 喝湯? 喝洗腳水去吧! 所以接下來的幾天目標,楚子航也十分的明確。 挖蘇聯墻角,帶走大批技術人員。 而巫國境內,除了數量驚人的各種武器裝備之外,還有蘇聯很多軍工工廠和科研機構。 尤其是大型軍艦制造、大型軍機制造、導彈、坦克等,占蘇聯30%的軍工生產單位。 比如大名鼎鼎的安東諾夫設計局,以及黑海造船廠。 前者不用說了,建造出了安-124、安-225超大型運輸機。 后者是蘇聯唯一能制造航母的造船廠,擔任著蘇聯25%的軍艦生產任務。 建造出庫茲涅佐夫號、瓦良格號等航母。 而在這些國防單位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屬于技術員工和專家,這些人員都擁有著強大的武器設計、生產經驗。 雖然巫國境內有大量軍工企業,但是沒有資金去運轉,大量軍工專家收入銳減、工作動蕩。 蘇聯解體后。 在巫國境內掀起的人才爭奪,大國紛紛參與進來,不愿意放棄這一塊大蛋糕。 可以說競爭激烈。 包括華國也參加了當時的人才爭奪,提出“雙引工程”,吸引大量獨聯體國家軍工人才。 趁現在大國未進場之前,楚子航自然也不會放棄這些科技人才。 科技決定未來。 同時也決定一家公司、一大國的未來。 要想成為領先世界的保護傘公司,人才至關重要。 這是楚子航的第一個目標,而第二目標就是哥薩克、車臣人。 這些哥薩克雇傭兵,可是比車臣還牛皮的職業雇傭兵。 相比之前法蘭西的雇傭兵。 他們是炮灰,那么哥薩克就是保護傘公司的中流砥柱。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