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和李綱等幾位大儒見過面,梁寶玉就遁匿了。 即便是他這樣無法無天的混賬,面對幾名大儒也感覺到了深切的壓力,梁寶玉一瞬間就明白這些人被李二陛下請來農學執教的原因了。 這些人不但學識淵博,而且背景干凈,為人處事自有章法,和那些壟斷者學問的門閥世家沒有太多瓜葛,同時,一個個年高德韶,即便是最不著調的紈绔,在他們面前也都會變成聽話的小綿羊。 這本就是梁寶玉此前和李二陛下約定好的事情,只是他沒有想到,李二陛下竟然能夠找來李綱這種層次的大儒來任教。 關于農學擴建之后招收生源,如何教導這些學員,開設什么樣的科目,在最初梁寶玉制定的方案計劃書中就已經寫的明明白白了。 農學絕不僅僅只是教授大家農耕的手段,數理化知識、天象地理、航海船舶……只要梁寶玉能夠想起來,能夠有個大略概念的后世帶來的知識,他都想要一股腦的灌輸給那些農學的學員! 大唐或許在后世其他人眼中,只是一個落后蒙昧的封建王朝,可在梁寶玉看來,這近乎是這片土地上最好的時代之一。 唐軍的軍卒以自己的勇猛威壓著四方,國內難得的擁有著一段時間能夠持續極長的穩定發展時期,一旦能夠牢牢把握住這個機會,奠定大唐在這個世界上的優勢并且延續下去,那么在這片土地上勤勤懇懇耕種了無數年的華夏民族,將會收獲到豐厚的回報! 于民族之間討論得失利益,是梁寶玉最為熱衷的事情。 而在這個年代,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利益得失,遠比后世更加純粹,雖然也會有迂腐之人非要蒙上一些虛偽的面紗,甚至更有甚者當真把那些只配說給別人聽的道德當做行事的準則,但并不妨礙大部分人都是清醒的。 梁寶玉相信,只要自己構建的農學能夠穩穩當當的發展十年,那么本就應該光耀千古的大唐將會插上一雙更加強勁有力的翅膀! 長孫沖醉心于試驗田,這家伙現在已經完全沉下心思,不再為那些立竿見影的項目、祥瑞癡迷,而是領著一幫農學專家開始摸索著改良麥種。 “研究早就有了成果,前段時間更是收獲了一種畝產翻好幾倍的新麥種,可惜種出來的麥子留種之后,第二茬產量就下降了許多,到了第三茬產量甚至比不得現在大家都在用的麥種。”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