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畢竟三千年前,他們并沒有特別高超的技術,他們一直覺得,是意外碰到了一個安全的蟲洞,才能夠順利逃命。 而正常蟲洞,不會把他們傳送的多遠,目前他們發現的所有天然蟲洞,傳送距離最遙遠也不過才一萬光年而已。 因此當時所有人都理所當然覺得。 尋找母星并不困難,而母星藍星也不會離他們太遠,可能幾年就回來了。 可是后面發生的事,卻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即便他們因為并不確定母星究竟在哪個方向,派出了整整三百支小型星際探索艦,各自選擇一個方向前進。 也一直沒有任何收獲。 宇宙不是平面的,不是說東南西北或者說最多八個方向,十個方向,目前沒有人知道宇宙的邊界在哪,在不明方向的情況下尋找母星,他們只能以當下居住的地方為核心,呈現出球形往外擴散尋找,上下左右四維虛空都需要找。 每一個小型星際探索艦,都會有一小片特定的探索星域,理論上來講,只要他們不間斷的往外面探索,并且藍星沒有被徹底毀滅,毀滅的毫無痕跡,只要探索范圍足夠大,總有一天是能夠找到的,或者說,就算找不到藍星,至少能找到藍星所在的星系,乃至于星域。 當初逃走的那些人類,雖然對宇宙的了解不多,但是對自己母星以及母星附近一些星系還是有所了解的,相應的星圖也有,三千年的時間,理論上不會對那些星系產生太大影響,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動,所以只要找到類似的星系。 藍星監測設備也會響。 可是之后很多年,離開的那三百艘探索艦艇,除了有幾艘遇到極端宇宙天災被毀滅,傳回些求救信號之外,沒有哪一艘探索艦,傳回什么較好的消息! 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那些星際探索艦,才摒棄了原先以十倍光速飛行探索的飛行規劃,改成萬倍光速的蟲洞空間穿梭,這是不影響藍星監測設備運行情況下的最快速度,再快的話,藍星監測設備就會出現差錯,可能存在錯漏。 同時又因為速度太快的原因。 為了避免對身體的損傷,所有人都必須進入定制的休眠艙當中進行沉睡。 這樣既能保證身體不會受損傷,也能避免長期飛行過程中太過于無聊,以及壽命的耗損。在休眠艙當中沉睡,能夠將人的細胞衰老速度減緩百倍,即便本來只有百年壽命,也能沉睡上萬年。 更別說此時所有人類的壽命,經過基因改造等各方面的進化,目前沒有特殊貢獻的人,平均壽命都有兩百余歲。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