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故事大概就是這些鹽是家里老頭子在的時候買的,老頭子去世,辦完喪事花銷太大等等,家里已經揭不開鍋了。 所以只能拿這些鹽換點糧食。 畢竟缺鹽一時半會死不了,可要是七八天沒有糧食吃,就得直接餓死了。 而且價格要的還便宜。 只需要半擔米,就是五十斤米。 鹽在古代的官方規定價格雖然也很貴,但絕對不至于貴到離譜,貴到根本吃不起的程度,一般賣四五十文一斤。 是米價的八到十倍左右。 一斤鹽正常也就只能換十斤大米。 但關鍵的是,普通百姓很難買到這個價格的鹽,他們只能買到倒了不知多少手的鹽,很多時候鹽價就已經不是原價了,而是翻了五倍十倍,最離譜的時候,甚至一度能達到三擔米,一斤鹽。 也就是說三百斤米才能換一斤鹽。 具體價格得看地方的商戶,朝廷的管控等各方面因素,而曲潔讓黃老太報的這個價,基本就是百姓買鹽市場價。 不過是一斤的市場價,而她那個鹽罐子里的鹽不止一斤,起碼多二三兩。 所以那戶人家在仔細商量了番,又把黃老太鹽罐子里的鹽全部都倒出來檢查了一下,確定里面沒有任何雜質,品質也很好,甚至于重量還比一斤要多上不少后,便爽快同意了黃老太的交易。 不但拿筐子裝了五十斤米。 還取了十個雞蛋給黃老太,表示他們家不占人便宜,讓黃老太節哀啥的。 可見曲潔看相能力也不錯。 人的確厚道。 六七十年代鹽價好像是在八分到一毛四左右,不同地方是有差別的,雞蛋一毛錢三個,后來又漲到一毛錢兩個,有的地方鹽要票,但有的地方可以直接去代銷點換,少量是可以換的,量大沒辦法買,只能村集體以農牧用鹽購買。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