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老和尚走了,陳長生從他身上看到了佛門逐漸升起的景象。 事實上,如今的大襄的確需要佛門。 天下一合,看似平靜了,但實際上卻并非如此,幾場大仗下來,不知多少人因運而落,落草為寇不占少數,見道門興盛,于是便又有異教興起,百姓的思想仍舊還是貧瘠的。 但若是比較起來,與佛門一般會起到共同作用的或許便是儒家了,而儒家也的確是最好的選擇。 可是,如今坐在龍椅上那位,卻并不見得相信儒門。 當年文相一事,卸磨殺驢,早已讓陛下對于儒家學士心懷忌憚,如今好不容易斬斷些根基,絕不可能讓他們再度興起。 于是乎,佛家便成了最佳的選擇。 也就是說,佛家的興起,迎合了大勢。 陳長生明白,老和尚明白,而那高臺上的陛下更是明白,如今只是缺一個理由罷了。 而給陛下這個理由的人,只能是佛門中人,除此之外,任何人都沒有信服力。 前提是,老和尚要走得到上京,見得到陛下。 陳長生看向那老和尚,說道:“大師,接下來的路,恐怕就不好走了。” 不出意外的話,道門的人也回過神來了。 老和尚舒了口氣,說道:“此路迢迢,終有盡頭。” 陳長生和煦笑道:“俗話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愿大師此去一帆風順得見天子。” 老和尚頓了一下,說道:“施主頗具慧根。” 陳長生笑了一聲,說道:“大師說笑了,陳某這般,當不得和尚的。” 老和尚微微點頭,便不再多問了。 就在臨走之時,陳長生卻開口道了一句:“大師可否幫陳某一個忙。” “施主請講。”老和尚道。 陳長生道:“陳某懷中有三枚銅錢,若是大師到了上京,可否順路幫我轉交給陛下。” 老和尚并未細問這三枚銅錢到底有何用處,開口道:“貧僧不一定能見到陛下。” “隨緣即可。” 老和尚聽后點頭,便將那三枚銅錢接過手中了。 陳長生道:“勞煩大師了。” “施主客氣了。” 老和尚走了,飲了半碗水,揣著三枚銅錢便離開了。 走在路上,歸心和尚不禁在想那三枚尋常的銅錢到底有何意義,但到底還是想不出個所以然來。 但那半碗水的恩情,他卻是真正記在了心里。 大概是這一路上最為甘甜水了。 “阿彌陀佛……” 老和尚越行越遠。 陳長生也慢慢收回了目光。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