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玉終于答應不去,卻跑過來湊近棄疾,伸頭在耳邊低語道:“我早晚要殺了金國的狗皇帝完顏亮,你替我多長只眼睛,千萬留心如何能殺他。” 棄疾此時見如玉鵝蛋臉龐,大大眼睛,彎彎眉毛,膚如凝脂,目如秋水,在跟前亭亭玉立,異常嬌俏俊秀。師娘常私下里說,如玉祖上是北周宇文皇家,她長相好,卻不知道是哪個娘娘傳下來的俏模樣。棄疾見她說完也不離開,眼睛盯著自己只待回答,心下不禁一慌。剛才在耳邊吹氣如蘭,已弄得好生羞臊。本來聽了小師姐的話已然銘記在心,定當照辦,卻一時慌張忘了回答。 這時范九兒看看如玉聽話留下,笑嘻嘻跑過來道:“我妹妹長得這么俊,打扮個相公誰看也不像。”如玉準備了好幾天,卻終于去不成,氣正沒地方撒,扭頭對母親說:“要我不去也可以,須得要哥哥在家陪我。”素蘭撫掌大笑:“這祥最好,我幫你把哥哥留下來。”范九兒看看不妙,一溜風追了過去。 一行人騎著快馬行走好快,擺渡過了渦河一路向北直向商丘而去。鄆王喬裝了騎在馬上,白皙臉龐不知什么時候已變得蠟黃,鼻子扁平糟紅,一派小丑模樣,只是身板挺直,不失其英挺軒昂。 辛贊爺孫倆常年不見,并騎而行好生親熱。看棄疾在瞧縣六七年,經過劉瞻、燕堂、鄆王等一干人的調教,氣質沉靜,心胸開闊,文學武功均大有長進,很是喜歡。眼見此時天色剛剛放亮,夜色消退未盡,日頭尚早,路上并無其他行人,辛贊將懷英也叫過來,向二人說道:“有道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你們倆初出茅廬,此一行千里迢迢,機會難得,正該一路熟悉山川地理,知曉天下風土人情。我們腳下便是天下之中,自這里往東南西北成百上千里均是平原,歷來稱其為中原——” 李寶笑道:“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就又來了。” 辛贊笑道:“懷英、棄疾文章得劉先生悉心教授,武功得燕堂指點,兵書戰策則得鄆王親傳。我是棄疾親祖父,今日時機湊巧教導一些,用心也不能與師叔祖差太遠。” 鄆王笑道:“棄疾雖然是你親孫子,卻是我師門徒孫。說到授業,我比你這個親爺爺更加首當其沖,自然不是外人。我們兩個老朽就各展所長,傾囊相授。” 辛贊又道:“王爺比我學問強太多,還該是您來。我雖然也是當年大宋進士,可那時王爺正是狀元。” 鄆王輕輕搖頭:“辛老哥莫要謙遜過甚。當年父皇知道狀元是我,心里雖然高興,但卻怕眾人閑話,悄悄另點了別人。此事雖然瞞不住,卻是老黃歷了。身后亳州,前面商丘,曾分別是夏商故都,自古為華夏根本,如今不幸失于夷狄之手,我既為宋室皇家子弟,自感有愧。眼下讓我向兩個孩子講授如何逐鹿中原,難免心氣不足,還是由您老哥哥來吧。” 辛贊聽鄆王說得坦誠,心下感動,便道:“中原淪陷,做臣子的更加惶惶不安,好在我們都有心來日再圖。今日就由我來說各地戰場故事,不妥之處,王爺再指教。” 鄆王笑笑道:“指教不敢,但或有感慨處,我可忍不住要發。” 于是辛贊向懷英、棄疾說道:“中原之地幅員遼闊,物產豐富,所謂逐鹿中原,本是梟雄霸主成就帝業的關鍵所在。但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中原征戰最為頻繁,歷代卻各有不同。 “中原東達于海,北、西、南三面則有燕山、太行、熊耳、外方、伏牛、桐柏、大別山等崇山峻嶺環抱,南面還兼有淮河、長江阻隔,沿線許多外向通道均有關隘可扼守,可謂四面八方各有門戶。內為開闊、平坦的‘四戰之地’,利于大軍會戰,卻不利防御。周邊既可在高山峻嶺的孔道,又可于橫跨淮河、長江的必經之地設關阻隔。每遇外敵侵擾,這些關隘雖然不能確保內地無虞,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稍加駐兵可延阻、示警、待援,甚而可以少敵多直接擊退強敵,用兵多有奇效。” 辛贊說道此處嘆口氣,再道:“此話卻是女真人入主中原之前情景,如今宋室江山僅有淮河秦嶺以南,隔淮河借助秦嶺天險與金對峙,遙望中原。 “燕山為中原北之屏障,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燕趙曾于此設長垣與匈奴爭鋒,至秦時將其連接,便是所說的萬里長城。中原在幽州未失之前,于此據險以守。但自后晉石敬瑭將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后,藩籬盡失,門戶大開,此所以成為切身之痛。 “其實周時各諸侯國自設藩籬,在與敵邊境筑城,秦時更大肆連接修復。漢武帝與匈奴爭戰更多,逐其至漠北,除了修復秦蒙恬所筑長城外,又筑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漠北鴨綠江北岸長城,拒胡于極遠。反而是近代以來,漢族疆域自北以南不斷退縮。 “燕山東首以外之地,南襟渤海,西北依燕山,向北便是遼西走廊,地勢險要,為古碣石所在地,史家又稱其為‘碣石道’,隋開皇年間在此筑渝關關城。燕云十六州丟失之前,冀遼在此分界。因處山海之犄角,正是背水之地,從前契丹、女真雖善騎兵作戰,向不習水性,南北于此用兵不多,但眼下已自不同。遼、金早已跨過長城,且多用漢人,漸漸熟悉水戰,兩側若為敵對雙方,這里可水陸并進,不復有背水之虞,勢必成攻防要塞,更為兵家所重。此關近來先失于遼之手,后又為金所得。我們此行正要途經那里,屆時你們身臨其境,該當更有體會。” 辛贊口中的渝關也叫榆關,便是后世所稱的山海關,地位愈加重要,號稱天下第一關。 “自東首渝關向西南不遠,燕山東段被灤河所切,路通南北,古稱盧龍塞,漢代曾在此設松亭關。東漢末曹操與遼西烏桓作戰,東晉時前燕慕容儁進兵中原,都經由此塞。相傳昔有人久戍不歸,其父四處詢問,千里來會,父子相逢于此,相報大笑,喜極而死,葬于此處,易名喜逢口。喜逢口又分為關城和城堡,其中關城就有三重,無論是車馬、行人,入關城都要通過三道門,可說是戒備森嚴,有金湯之固。 “自喜逢口再往西南,燕山又被潮河所切而成古北口,唐時因此地位于幽州之北而得名,設有北口守捉,屯兵駐守。此為遼東和蒙古通往中原的咽喉,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胡人侵擾中原,均以攻占古北口為第一步。漢武帝時為防北部匈奴入侵擾邊,于此筑城布兵,與匈奴屢次交戰。 “燕山自喜逢口再往西南即到端頭,以關溝與太行山相隔,設居庸關。《呂氏春秋》《淮南子》皆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也’,《地記》有‘太行八陘,其第八陘為軍都’,軍都便是居庸關別稱。早在春秋戰國,燕國就扼控此口。其屬遼時,以勁兵守之。本朝宣和年間,金人寇遼,便是奪此關而南,入燕京。” 辛贊此時講過燕山關溝居庸關,遙向所指,已是太行山:“太行雄踞晉冀之界,延袤千里,百嶺互連,千峰聳立,萬壑溝深。自南而北為許多河流如沁河、丹河、漳河、滹沱河、唐河、桑干河等所切穿,形成許多峽谷,有名的便有軹關陘、太行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軍都陘,稱太行八陘,均為重要軍事關隘。這一線自古以來之所以戰事頻仍,其緣由離不開上述地勢之要。 “太行西南余脈之中條山,隔黃河與秦嶺東北余脈之崤山對望,更夾有豫西走廊。此一地以洛陽居中,東至滎陽,西至潼關,分別連接關東與關西,自古以來便是中原東西之爭的鎖鑰之地。過此通道,西可占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往東便直接逐鹿中原。項羽滅秦、楚漢爭霸、董卓之亂、李世民滅王世充,以及安史之亂,均是如此。 “中原自太行山過豫西走廊而南,又有熊耳山、外方、伏牛山、桐柏、大別山圍繞,而伏牛山、外方山、熊耳山均是秦嶺余脈,西南背靠秦嶺,呈扇形向東北分布,越是往里越是崇山峻嶺不得翻越,也更顯關口緊要。 “伏牛山與桐柏山,一則在西,一則在東,兩相遙向相望,正像中原南下荊楚的兩扇門,其間南陽與襄陽,分別鉗著自北而南、自南而北的入口。” 說到這里,辛贊深深嘆口氣道:“可惜前幾年金國南侵,大宋多半國土淪陷,岳飛元帥率軍打敗偽齊劉豫和金國的聯軍,收復襄陽六郡等大片國土,但南陽大部仍為被金所占。襄陽六郡,西接秦蜀,東瞰吳越,進可出擊中原,退可屏蔽湖廣,與金國隔淮河秦嶺一線相望,如今正是大宋面對中原的門戶。 “桐柏山東與大別山匯合處,武勝關居中,東有九里關,西為平靖關,合稱‘義陽三關’。而武勝關‘青分豫楚、氣壓嵩衡,襟扼三江’,北屏中原,南鎖鄂州,正如豫西之道中的函谷關、潼關‘車不能方軌,馬不能并騎’控中原西出一樣,,扼南北咽喉。岳元帥當年命牛皋將軍與恁李寶爺爺守在此處。而自此以東的淮南,廣陵與合肥遙相呼應,屏障著京口與瓜州等大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