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李承真能感覺到,這幾個兄弟們對他們的關心那都是真心實意。 但這好意他確實無福消受,他李承真首先是個異人,是個求道之人,修道先修心,他最認可的是戰國先賢楊朱的思想。 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列子·楊朱》 具體什么意思看字面也能理解,大體就是人人都做好自己,既不做有利于自己而有損于天下的事,也不做有利于天下而有損自己的事,那么這個世界自然會變好。 這同時也是全性那幫妖人所信奉的祖師訓誡,不過他們早已走上了歪門邪道,口口聲聲說什么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結果變成了一群縱欲的瘋子。 只記住了不拔一毛,卻閉口不言不取一毫,屬實虛偽。 實際上,先賢楊朱的主張就是貴己,但貴己又并非是利己,而是“己身之最貴重者莫過生命”,說的是人生短促,所以要重視自己,重視自身,不要讓其受到損害,因為沒法從頭再來。 那這重己和貴生該怎么做呢?那就要“全性保真”,何為全性,那就是順應自然之性,既然已經降生,那就要好好的活著,物質可以溫養自身,那就拿來用就行了,不要虧待自己,無需顧慮太多。 但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能貪得無厭,要懂得節制,一切足夠即可,不能過度的去追求物質,同時也不能為了物質去做損害別人的事。 否則就會被外物左右,使得欲望膨脹,那又怎能做到“不以物累形”的境界呢? 那么何為保真?顧名思義就是保持生命誕生之初,自然所賦予的真性。 《列子·楊朱》有言,太古之人,知生之暫來,死之暫往,故縱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當身之娛非所去也,故不為名所勸,從性而游,不逆萬物之所好,死后之名非所取也,故不為刑所及,名譽先后,年命多少,非所量也。 意思是說遠古之人知道生是暫時而來,死是暫時而往,所以要隨心而動,不違背自然的喜好,不要刻意規避自身的歡樂,從而不受名譽所誘惑,放任本性而游歷,卻不違逆萬物的好惡,所以不會受到刑法的懲處。 所謂名譽的大小,生命的長短,都不是他們所考慮的。 由此看來,雖然楊朱的全性保真鼓勵人們順應本性而為,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卻也告誡了人們,在不違背自然所好的同時,也不能違逆萬物之所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