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阁_书友最值得收藏的免费小说阅读网

第三十四章 鄉試-《大明求生記》


    第(1/3)頁

    丙子年,按制逢子、午、卯、酉年為鄉試大比,兩京一十三省首府都要為三年一次的科舉考試而忙碌起來。

    鄉試試場設在各省省城,即布政司衙門所在地,南北直隸的試場分別設在應天、順天二府,即京城、南京。考試之前,各布政司及二京府均聘請主考官二人、同考官四人。主考官的職責是出題、審卷、決定錄取名單、排定名次并上報禮部,同考官則負責協助出題、審卷。

    八月初,各省鄉試如期舉行,順天府乃天子腳下,首善之區,規制自然最高,兩個主考官的分量都比其他地方高出許多,分別為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讀劉儼、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編修黃諫。

    章子俊早早就準備好了這一次大比,如能考中,就步入了這個時代的特權階層,只要想過平安生活,遠離朝堂上那些是是非非,最無受凍挨餓的可能,章子軍沒有趕上景泰四年的鄉試,直到景泰七年,鄉試是每三年舉辦一次。

    鄉試又稱“大比”,定在子、卯、午、酉年秋八月進行,故又稱“秋闈”。參加鄉試的人員有兩種:一是在校學生,即國子監監生和府、州、縣官學就讀的生員。但生員必須是在按察司提學副使主持的科考中獲得一、二等的“科舉生員”。二是“充場儒士”。在明代,未人政府各級學校的讀書人稱“童生”,他們中的一些人經特別考試,可獲準參加鄉試。鄉試參試名額與中舉名額大致為三十比一,即錄取一名舉人,參試者約為三十名。“科舉成式”還規定,學校教官、罷閑官吏、倡優之家以及居父母喪者,不許參加鄉試。

    除主考、同考,還要組織一個鄉試管理班子,這個班子由提調官一人、監試官二人、供給官一人、收掌試卷官二人、彌封官一人、謄錄官一人、對讀官四人、受卷官二人、巡綽搜檢官四人組成,另有辦事人員及號軍若干。

    主考、同考官及有關人員應提前兩天進入考場,實行“鎖院”。鎖院的目的,一是清除閑雜人員,二是安排好考生的號房并進行公布,三是出題及刻印試卷。

    很明顯鄉試比之前三場的縣試、府試、院試規格全面提高了,鄉試的考試分三場進行。

    第一場安排在八月九日,內容是《四書》義三道,每道答案規定在二百字以上;《五經》義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如書寫不及,可各省去一道。這一場主要是考考生對《四書》、《五經》以及各家注疏的基本掌握情況,類似于基礎知識的考試,不是很難,答案也是統一的。這種預知的標準答題,對考生來說就要再平時死記硬背,背的“滾瓜爛熟”才行。按“科舉成式”規定,《四書》的標準答案用朱子集注,《易經》用程傳和朱子本義,《尚書》用蔡氏傳及古注疏,《詩經》用朱子集傳,《春秋》用左氏、公羊、谷梁三傳及胡安國、張洽傳,《禮記》用古注疏。永樂時頒布《四書五經大全》,成為國子監和府、州、縣學的統編教材以及科舉頭場的標準答案。

    第二場在八月十二日,內容是“論”一道,三百字以上;“判語”五條:詔、誥、表、內科任選一道。這一場主要檢驗考生是否具備做官的基本條件,對考生來說也不難,這些詔、誥、表、內科捉貓扮老虎,依樣畫瓢而已。

    第三場在八月十五日,考經、史、時務策五道,可視為考安邦定國的見解。

    就是說每隔三天考一場,每場三天,歷時九天七夜。

    章子俊用的還是一只考籃,里面放了七個煮熟的雞蛋,九個炊餅子,不銹鋼保溫筒,別的就是紙跟文房四寶,另加一件長袍單衣,這是為了到了夜間,更深露重時,可以披戴上身,以免生病,如果碰到下雨,可遮擋號舍避免雨水打濕,這一次章子俊在硯臺外做了一只小木盒,正好放進一方硯臺一支墨,手機直接鑲在硯蓋上,這樣一來就成了一個整體,更不用擔心到時會出不必要的麻煩,就這樣有巡綽搜檢官帶人對考生逐個進行搜查,從頭發、衣服直至鞋,如發現夾帶,立即驅出考場,并取消考試資格。

    而更多的考生帶了棉被的,還有人自帶油燈的,吃食上帶的更多了,什么烤雞、板羊肉、鹵煮、水果。應有盡有,這些到了嘉靖年間后就禁止了,現在是景泰年間,搜身啊,隨帶物品這些管理不是太嚴,搜檢官只是粗粗翻看一下就過了。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港市| 伊通| 二连浩特市| 女性| 万源市| 宣恩县| 邵东县| 陇南市| 邵东县| 红河县| 龙江县| 新龙县| 团风县| 福海县| 胶南市| 夹江县| 武邑县| 台州市| 衡山县| 马鞍山市| 堆龙德庆县| 德惠市| 泰安市| 遂平县| 美姑县| 任丘市| 霞浦县| 新巴尔虎左旗| 崇左市| 哈密市| 青神县| 花垣县| 隆昌县| 沁阳市| 瑞安市| 满城县| 汉源县| 柘荣县| 孟连| 称多县| 上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