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陸越在跟隨楊志掃平了西克普恰克汗國后,目光就一直停留在里海北岸和高加索地區(qū),如果有可能他真的就想把封國立在這里,而不是更西面要直面羅斯人的黑海東北岸。 或者說黑海東北岸也可以,甚至黑海北岸也沒的說,克里米亞半島可是一塊難得的寶地。然而那地方在拜占庭人手中,亞速海沿岸更是還有一個存在感十分渺小的保加爾汗國。 他們是保加利亞人的同宗兄弟! 只是因為思維認知上的差異限制,包括陸越在內(nèi),所有藩國君主在確定下地盤的第一時間,肯定不是率師遠征,掠奪敵人之資而補我不足。而是夯實自我根基,做好內(nèi)部經(jīng)營為先。 這就是華夏文明的慣性——穩(wěn)扎穩(wěn)打。而不是像亞歷山大一世那樣,仿佛整個人活著就是為了征服。 中國人可是很會種田的,也善于種田,扎穩(wěn)根基這問題是許多中國人的第一選擇。似李自成、張獻忠那種‘英雄’,幾千年來也只這倆‘成事’了么。所以別怪陸越腦子‘不靈活’。 生于斯長于斯的陸越,打開始時就沒準備將自己的國度建成一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草原帝國。 如此情況下忽的聽到這么個消息,陸越在最初時候的不可置信消散后,心中就只有滿滿的幸福! 這是老爹在給自己派福利啊。 但是,“什么時候老頭子也亞歷山大一把了?” 在陸越二十年的生涯當(dāng)中,亞歷山大可一直是陸皇帝教導(dǎo)他們的反面教材。 陸謙不是看不起亞歷山大,應(yīng)該說理念真的有不同吧? 后者在十年之中的成就值得人欽佩,畢竟在當(dāng)時的時代局限下,能跨出‘自我認知’的界線的人——擴張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可以說是一真英雄。 但一個并非是暴君的人,卻又是一個抑制不住自己情感的瘋子;一個有著雄心壯志的君王,卻一生都屈服在母親的陰影之下;他明明在戰(zhàn)場上英勇無比、殺敵無數(shù),對待朋友和下屬卻比任何君主都要仁慈軟弱。這樣的亞歷山大,陸皇帝實在不能理解! 再看看他死之后的結(jié)果,他所信任的將領(lǐng)們在他征服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一個個國家。他們奪走了亞歷山大所有的遺產(chǎn),然后他的兒子在價值被壓榨完后就只能悲催的死去了。 所以,簡單地認為亞歷山大只是軍事天才,行政管理很辣雞是不負責(zé)任的,但也真的有的放矢。 至少在傳承上,陸謙是很不贊同亞歷山大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