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求訂閱,求支持。 …… 幾日的推演下,叫盾車較之原貌可謂大變了一副面容。 那每一輛盾車的盾板面上倒插三根槍矛,槍矛尾端后矗,插入土中,形成一三角,與盾車的車腿車輪相配合,鞏固盾車。同時后者的車腿也從一開始的四條變作了六條,多出這兩條皆立在后,亦插入泥土里,這皆是防止甲馬撞上盾車后將之撞退。一切都起到一個釬釘之用。 同時每輛盾車左右亦添加了遮板,擋上不掩下,車身上以土袋壓重,全車總量超愈三百斤。 其后配弩手一人,或標槍兵一人;刀牌手一人;披重甲肉搏兵一人,持長槍大刀重斧;最后再加一撓鉤手。 前列兩排盾車,一排五十輛。每五輛盾車并列一組,彼此以皮索聯系,亦如連環馬。露出間隙即叫己方甲兵出擊,又叫對手馬軍涌入進來。 兩排盾車之后,便或是三五輛并列一排,或五六個圍成一圓圈,當然也有正方形的、矩形的,甚至是五星狀的。不曾隊列,不曾對稱,只為阻擋。可說在最初的兩排線列的盾車之外,那就是非常個性化的展示了。 之后距離五十步遠,才是最后一列盾車。陸謙人就在其后。 如此布置,盾車周遭再配以挖好的陷馬坑,雖然時間會有倉促,數量不可能多。再有一個就是鐵蒺藜了。這是老祖宗傳下的防備騎兵的利器,地面上必潑灑了不少。 反正陸謙怎么想都不認為自己應付不了呼延灼的騎兵。又不是平原打遭遇戰,毫無準備之下的步兵自然難以抵擋重甲騎兵的沖擊。現在是在打有準備之戰,東京派遣的大軍有五千鐵騎的消息,早就傳遍整個濟州了。 而他也不信那呼延灼手下的騎兵,就多么的訓練有素。 人馬具甲的連環馬,馬匹、器甲耗費何其之大?不可能是區區一都統制來帶領,還放在汝寧。且呼延灼的那支鐵騎還是來自三州,來自不同的三個地方。對比呼延灼大擺連環馬陣是因為自家馬軍訓練有素,陸謙更認為那是他為了防止自家馬軍臨戰而逃或是避戰怯戰而想出的外招。 如是,沖在最前的騎兵當然看到了那一面面倒插著槍矛的木板,他們不想死,但他們卻沒辦法停下馬蹄來。足足十人一隊串聯的連環馬,奔跑起來,怎能似單人匹馬一般動靜隨心如意?且見勢不妙,他們也難以立刻斷開鐵索,解放自己。是以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慘烈車禍發生。 呼延灼被后陣捋著胡須。面上神色嚴峻,直到聽到那人仰馬翻的聲音,看到梁山泊前陣羅列的盾車一輛輛被撞毀,臉上始終露出了抹微笑。 這就是他為什么想到將具裝鐵騎做連環馬用的最大原因。 休看呼延灼在高俅面前吹噓什么五千精銳馬軍,實際上他卻曉得,自家手下的騎兵斗志可乏。或許不至于一觸即潰,卻也定不能死戰。 而現下呢?他十人一組,十人一組的串聯起來,你作戰不利了就是要逃想退都難。 如此一串聯起來,便就只能向前,不能后退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