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一紙詔書直接扣了各地王侯勛貴坐視天下糜爛,為富不仁的帽子。 再一道圣旨把上書的十幾個王削成了侯,侯削成了伯,跳的最高的那幾個王爺和做喉舌的京官更是直接丟進了飛魚衛的昭獄。 鎮住它們后,新皇又下了第三道旨意,令新鮮出爐的“侯爺”們賑濟百姓,共度時艱,內閣還草擬了十分詳細的賑濟內容,并由飛魚衛監督執行。 快刀斬亂麻! 內容每一項都是為他們量身定做的,反正要是按上面的內容去執行的話,吃糠咽菜不至于,但每年收入的至少八成,得交出去。 又是一記爆錘! 被“兩記爆錘”連擊的王侯勛貴們怒發沖冠,是又怕又氣。 這新上臺的小比崽子,壓根就不把他們這群叔叔伯伯當人看啊。 這是當豬養,養一年殺一年! 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趕忙聯絡南邊的東林黨,企圖做大聲勢逼宮,至少要讓皇帝做出讓步,這也太狠了。 可惜,這時候的東林黨正被李闖按在身下磨嚓磨嚓的就剩半條命,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哪還敢替這幫不開眼的貨色說話? 自掃門前雪,自求多福吧。 于是,孤木難支的王侯勛貴們只能咬碎牙咽進肚,順便大罵東林蠢貨,唇亡齒寒的道理都不懂。 結果這話剛罵完,又一記爆錘下來了,砸的,就是剛剛自求多福的東林。 八月初,由內閣草擬,皇帝準允。 由戶部效仿宋朝在沿海十三城設立市舶司,收取海關之利,以濟天下。 這一道政令,又把大黎名存實亡的“海禁”之策,給公開廢了。 這一回輪到東林跳腳了。 大黎的海禁之所以是名存實亡,根本就在于能出海經商的,必然是各地的官商豪強。沒權沒勢的要是想出海,要么花大價錢買護身符,要么小偷小摸的干,否則一不留神就被各地官紳連船帶貨給吞了,連骨頭都不帶吐。 明存實亡的本質,其實就是壟斷。 被誰壟斷? 自然是東林黨的后臺了,大黎的瓷器、茶葉、鐵器運出去就是暴利,積累財富的速度極為驚人。 這道政令一下,等于是沿海之民皆可經商,破了壟斷。 同時還要收取海關稅銀,雁過拔毛。 可這跳腳除了崴到腳外,啥用也沒了,原本時常和他們一條陣線的王侯勛貴們一看。 收海稅?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