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東南六建肯定還是要搬到市區(qū)的,一直在山里也不像那么回事,尤其是公司本地的員工上下班極不方便。 大家聊天聊的隨意,江南便隨口問道:“宋經(jīng)理,您是秦淮哪里人?” 宋春喜說道:“我也是廣陵的,和東南五建的陸經(jīng)理是是同鄉(xiāng),他是安宜的,我是盂城的?!? 江南感慨道:“秦淮到底是建筑大省,建筑人才就是多?!? 宋春喜說道:“這話倒是沒錯的,像我們年輕時大概是80年代末吧,就開始來魔都干活打工了,那個時候剛30出頭,老家縣城的建筑企業(yè)早就發(fā)不出工資了,不出來打工根本沒收入。” 江南問道:“那你們老家現(xiàn)在的建筑企業(yè)怎么樣了?” 宋春喜嘆了口氣說道:“有些私有化了,有些改變了經(jīng)營模式,倒也活下來了,像那些活下來的企業(yè),他們是以企業(yè)的名義接活,然后直接分包給個人做,個人給公司交點,變相承包,其實利潤大部分都流進了個人的口袋,公司其實沒什么發(fā)展,勉強存在而已。” 江南知道像這樣的公司,雖然活著,但遇到深資質(zhì)這種事情時,一般沒有人會主動出頭,因為費力不討好,公關費用還是一堆爛賬,花多花少,回頭都不好交差。 所以很多你原來單位名義接活的小老板,自己在外面都注冊有公司,等自己公司養(yǎng)大了,他們也不再會回頭用原單位的容易接活了。 原來的單位也就慢慢消亡,在最終消亡前,當?shù)剡€是會想辦法私有化的,只不過那個時候,已經(jīng)不值什么錢了。 任何一場變革,沒有利益驅(qū)動那是很難推動的。 江南說道:“不管怎么樣,小地方建筑企業(yè),大多最終還是要走向私有化的,否則很難生存?!? 宋春喜說道:“我們也是這么認為的,小江總,其實我覺得咱們東南建工的模式就挺好的,公司舍得給咱們的獎金多,咱們也樂意,就這么干,而且總部也不隨便插手管理,所以咱們公司的人員是很穩(wěn)定的,就連我老婆前一段時間來看我時,都勸我在這好好干的?!? 江南笑道:“對,咱們這邊有宿舍,有機會可以經(jīng)常讓您的愛人過來住住,對了,您的孩子呢?” 說起孩子,宋春喜一臉欣慰:“我兒子今年18,剛考上金陵的東大,學的也是土木工程?!? 江南震驚道:“真厲害,東大的土木工程比清北還強呢,將來也是子承父業(yè)了。” 倒不是江南謙虛,而是東大的土木工程真的很厲害,要不是江南打算去帝都發(fā)展,江南也會選擇同舟大學,而不是清北。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