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高俅雖說以前是幸臣,但年輕的時候好歹跟蘇子瞻混過,學識方面還是有的,后來又去西北,在劉仲武那里刷過軍功。 劉仲武就是兩宋之交抗金名將劉錡的父親。 高俅的軍旅生涯還是有些小故事的,現(xiàn)在看來,讓他辦這點事,能力還真是綽綽有余。 至少趙寧看到這份招供書就很滿意。 怎么? 這份招供書牽扯進來許多官員? 這還是次要的。 牽扯進來再多官員,那都是一錘子買賣的抄家,有錢拿固然是好事。 可王尋這件事,還反饋了兩個更加嚴重的問題: 一、王尋的兒子為了少受皮肉之苦,把王尋高價賣宗澤糧食的事也抖了出來,8貫一旦! 二、王尋的家產(chǎn)中,竟然有良田3000畝! 為什么說這兩點很嚴重? 一個反映出河北之地,某些商人此時的嘴臉,除了王尋以外,還有沒有別的商人在發(fā)國難財? 二是反映出王尋這樣的人,正在利用手里的錢,快速吞噬社會資源,也就是俗話說的土地兼并。 一個商人,居然有3000畝地! 這正常嗎? 這在大宋朝太正常了,但這在大唐朝就不正常! 唐朝有均田制,宋以前的朝廷都在變著法的遏制土地兼并。 到了大宋朝,就關于土地兼并這件事,直接躺平了。 大宋:誒,我就是躺平了,你們愛咋滴咋滴去吧。 王尋的田產(chǎn)一事,只是管中窺豹。 他有錢,結交有權的人,自然可以兼并良田。 這樣的后果就是,無數(shù)人失去田,淪為佃戶,地主隨意漲租,佃戶種不起田,成為流民。 大宋朝的流民,是出了名的一大社會問題。 國家資源被上層階級快速啃食,連一丁點都不留給下面的人。 以至于,此時河北、河東之地,不僅被金軍橫掃,更是盜賊四起,民不聊生。 看到這里,趙寧是又憤怒,又他媽的高興。 憤怒是怒趙宋歷任官家的不作為,以至于國朝千瘡百孔,才開國一百多年,利益集團已經(jīng)將國家啃得七七八八。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