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當然是真的,不過現在還在實驗階段。我聽同學說,引進的是海灣扇貝,現在正在攻克工廠化育苗和人工養成技術,只有等這一系列的技術相應成熟了,才能真正的投放市場。不過我估計應該還要有兩三年的時間才能正式投入。這期間大概率是在北方海域進行實驗性養殖。” “為什么要在北方海域進行,不能在我們這進行嗎?” “不一樣的。”敖箐思考了幾秒,“第一,北方的水產養殖業開發很早,以前是家庭作坊式,現在是規模化集體化,這點我們這邊就沒法比。第二點,北方海域的大陸架很平緩,海水深度剛好適合近海水產養殖的發展。而我們這邊相對來說地理環境要惡劣一點。我們這里還好,再往南就根本不適合近海養殖了。” “那我們就看著別人掙錢?” “當然不。”敖箐猶豫了一下,透露了點消息,“我們這邊應該是主攻魚類養殖。我聽說水產研究所在研究大黃魚的人工飼養,如果你們有興趣可以多關注一下。” 其實說起來他們這邊的海水養殖條件并不差,但缺乏適應性品種。 北方海域的水產養殖發展較早,而且當地的領導也非常重視這點,所以感覺上一提起水產養殖就想到北方海域。 但實際上南方海域的水產養殖也不差,后世很多名貴的海產品都出自南方海域。 敖箐這次去市里黨校上課,也有心打聽了下消息,隔壁省的領導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了,聽說在加緊和北方相關方面的科教聯系,而他們這邊一點動靜都沒有,還在大力發展原始的捕撈業。 倒不是說捕撈業不好,但這樣盲目的加大捕撈規模,催促漁民過度捕撈,最后的結果就是漁業資源枯竭,近海無魚可撈,遠海捕撈的投入又太大,運氣不好人財兩空。 養殖業雖然辛苦,遇到病蟲害的時候也容易血本無歸,但相對來說危險性要小很多,而且近海養殖家里的老人女人都能幫把手,養家的重擔不至于擱在一個人的肩膀上。 敖箐風風火火的投入到詹家村的養殖試驗田上,她還跟科長申請了一個宣傳課題,是關于“開放初期如何幫助漁民開源致富”這一方向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