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跟隨在大軍后面的孫桓及周睿,都看到了己方大軍的這一現象。 周睿見狀對孫桓進言道,“都尉,士氣已喪,不如暫且撤軍,來日再戰吧。” 可是孫桓在聽完周睿的勸言之后,勃然大怒。 他言道:“此乃我第一次出征,若不能斬將奪旗,那將來吾有何面目能面對至尊。” “況且今日糜賊正好在城外,其乃公安主將。 若能擒下他,公安可不戰而下,如此良機,吾豈能錯過。” 孫桓表面的理由說的冠冕堂皇,但其實還有一點他沒說。 哪怕沒有以上那些原因,就憑著糜旸對其的羞辱,他也要用糜旸的血來洗涮。 其實孫桓不是不知道,那封信是糜旸的激將法。 他也知道今日糜旸在城外,可能是早有準備。 但那又如何? 只要糜旸羞辱他這件事是真的就好。 論場中兵力,他倍于糜旸。 在這樣的實力差距之下,他有何理由懼怕糜旸? 歷史上的激將法之所以能屢試不爽,根本原因不是那些中計的人傻。 而是那些激將法,大多是根據每人獨有的性格所量身定做。 再加上被設計的人,大多對自己的實力有著絕對的自信。 這才導致那些人明知這可能是激將法,也會乖乖中計。 人性本如此,為之奈何。 看著孫桓一意孤行的樣子,周睿還想再勸。 但看到孫桓那已經不耐煩的樣子,他也只能心中默默嘆了口氣。 方才在發起進攻時,他曾建議孫桓命大軍緩緩壓上,而后輔以弓箭手擾亂敵方陣型。 之后再命麾下大軍發起總攻,才更為妥當。 但輕率驍悍的孫桓卻認為那樣行進太過緩慢。 而且他認為縱使令己方士卒放箭,距離太近太遠都無法殺敵 再不濟糜旸也能令麾下部眾舉盾抵擋箭矢,作用并不大。 還不如用雷霆之勢,一鼓作氣而下之。 孫桓唯一沒料到的是,明明己方人數比對方多上數倍,為何在面對己方的無匹沖鋒之勢時,對面還能保持冷靜連續釋放兩輪箭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