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項梁的死亡前兆-《歷代王朝更迭》
項梁早就以為大事已經指日可待,但章邯卻并未絕望。
在濮陽城內,章邯著手做了兩件事:
首先,章邯下令挖開河堤,將河水引入濮陽城外的護城河,使護城河水位立即升高,河面立即變寬,水流迅速湍急。這樣一來,已經準備妥當的項梁不得不暫緩進攻了。他需要緊急制造相應的攻城器械。
延遲了項梁軍進攻的腳步之后,章邯緊急下令,要求能夠及時抵達的各路秦軍立即集結濮陽。
城高河深,源源不斷的秦軍正在趕來。項梁眼見馬上就要到手的鴨子撲騰著翅膀要飛,卻只能望城興嘆,徒呼奈何。
隨著軍力對比的此消彼長,項梁感覺有些捉襟見肘了。但是,他并未太過在意。放眼望去,江湖上到處有兄弟。自己的實力不夠,可以請朋友來幫忙!
一呼百應啊!可惜事實真的如他想象的那般嗎?
他身后的齊國田榮,那是被自己救過命的,這時候該還人情了吧?趙國雖然跟楚國素無交情,但是本著唇亡齒寒的考慮,也應該不會旁觀!
就在追擊秦軍之前,項梁已經興沖沖地寫下書信,讓手下火速送至趙王和齊國田榮處。
送信人出發了。項梁遙望濮陽城,料定章邯已經插翅難逃。
項梁的算盤打得很好,然而,事情的發展真會如他所愿嗎?
可惜,他終歸只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滿懷希望的項梁向田榮和趙國發出了派兵援助的請求。然而,田榮與他哥哥田儋不一樣。
項梁出兵替田榮解圍之后,田榮沒有跟著項梁追章邯,而是火速趕回老窩救火去了。雖說章邯打得很慘,但田榮帶著這點殘兵敗將,借著自己在齊國的余威居然把齊王田假打跑了。田假逃到楚懷王那里避難,國相田角和田間則是躲到了趙國。田榮對死去的大哥夠義氣,沒有趁機自立,而是把大哥的兒子田巿推上了齊王的寶座,自己任國相,輔佐侄子。老三田橫這時候浮出水面,被任命為大將軍,掌管齊國所有軍隊。
但就在這時候,項梁的求援信來了。要是田儋還在,可能就急著出兵了,田榮卻不是。看過項梁的親筆信之后,田榮回了一封信。信上說:
武信君,您之前幫助我們齊國度過危機,我深表感謝。您獨自率軍與章邯交手,這又讓我非常之佩服。我非常愿意出兵協助您消滅章邯。可是,在我出兵之前,我希望您能答應我一個小小的要求。前些日子在齊國出現了幾個亂臣賊子,就是田假、田角和田間,自立為王,迷惑百姓。我率軍平叛的時候,田假逃到了楚國,田角和田間逃到了趙國。為了我們齊國的安定團結和咱們齊、楚、趙三國的和睦,請您和趙王把這三個叛逆殺死。只要我見到這三個人的腦袋,齊國馬上派兵支援!
項梁接到信后大怒,幾乎拍案而起,暗嘆自己交的是什么人,想當初他救人的時候什么條件沒提,今天對方竟然來跟他講條件!
(本章未完,請翻頁)
你配嗎?可惜,當時的時局決定了,他配!
項家有個傳統:死要面子活受罪。項梁就是這樣的人。田假在楚國避難,屬于有利用價值但可有可無的一枚棋子,殺了也就殺了。但是項梁不這么想,項梁認為:田假走投無路投奔楚國,那就是瞧得起自己。如果為了田榮那點有也不多沒也不少的救兵就把來投奔自己的人殺了,那天下人怎么看他項梁?誰還肯投奔他?于是,項梁斷然回信:田假好歹也曾經是齊國之君,齊楚兩國一直友好。現在他走投無路來投奔我,我是不會忍心殺他的!這番話,《史記》說是項梁說的,《漢書》說是熊心說的。不管是誰說的,都是項梁的意思。
項梁不肯殺田假,趙國也就不肯殺田角和田間。反正田假不死,齊國就不肯出兵,趙國殺了田角、田間也沒什么意義,還要擔被天下人指責的風險。
田榮果然說到做到,不見田假等三人的人頭,他真的就不出兵。項梁著急,三番五次地遣使催促。田榮是毫不理睬。楚國信使好像皮球一樣,在齊楚兩國之間被踢來踢去,直到章邯都快等得不耐煩了,項梁也沒得到想要的結果。實在逼急了,田榮最終答復:一個人如果被毒蛇咬了,咬到手就應該砍掉手,咬到腳就應砍掉腳。為什么呢?因為如果不砍掉的話就會死。田假、田角、田間三個人在楚、趙兩國一點用處也沒有,沒有半點手足親戚關系,為什么你們就不肯殺呢?反正你們不把他們三個殺了,我就不出兵。到時候秦國緩過氣來,那時候我跑不了,你們也得死!
田榮這話說得很硬,隱然有那么一點要挾的味道了。項梁自從起兵以來哪遇到過這種事!這回他是真的憤怒了。沒想到田榮居然敢要挾自己,他還真是不指望田榮那點烏合之眾!等他收拾完章邯,下一個就收拾田榮了!
沒有外援,盛怒之下的項梁決定獨當一面。他首先命令劉邦和項羽攻打城陽(今山東鄄城縣東南),進而攻打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以防其他秦軍呼應濮陽。劉邦和項羽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城陽拿下,將城內屠戮一空。但是在兵臨定陶的時候,劉項大軍受挫,轉而攻打雍丘(今河南杞縣)。在這里,劉邦和項羽遇到了李由率領的一支秦軍。李由此人來頭甚大,他是秦朝當朝國相李斯的長子,公子扶蘇的好友,蒙恬的學生。從這里足見李斯城府之深。李斯師從荀子,是法家傳人,正是由于他的建議,秦始皇下令焚書坑儒。公子扶蘇在思想上傾向于儒家,曾經因為“焚書坑儒”事件進諫,使秦始皇暴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