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張良來投-《歷代王朝更迭》
陳嬰這兩萬人剛剛投靠項梁,英布也帶著人馬來投奔。
英布,九江郡六縣(今安徽六安)人。據說當年有人給英布相過面,說英布“當刑而王”,就是將來會先受刑,而后稱王。英布幾年后果然犯了法,受了黥刑。
黥刑就是在犯人臉上刺字,然后用墨染,以在犯人臉上留下不可磨滅的侮辱性痕跡。就因為這個,英布又被稱為黥布。
別人受刑都難受,英布挺高興:“算命的當年說我‘當刑而王’,現在我受了刑了,看來富貴不遠了。”受了黥刑之后,英布被發配到驪山給秦始皇修墳。驪山刑徒幾十萬,五湖四海的英雄豪杰、大大小小的管事眾多。英布是個妙人,與這些人都套上了交情。瞅了個空子,英布居然帶著幾個好兄弟逃出來,拉幫結伙往來于長江之上,當了強盜。
因為受到陳勝吳廣起義的感召,英布感到自己得富貴的機會來了,決定加入到推翻秦朝的偉大事業中。可是這時候英布手下只有當初一起逃出來的幾個弟兄,想獨自起義、割據一方那是天方夜譚。因此,英布帶著兄弟們投奔了番君吳芮。
番是地名,指的是番陽縣,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鄱陽縣。吳芮就是這番陽縣的最高長官。其他縣的最高長官都稱“令”,比如劉邦老家沛縣的最高長官就是沛令。那么,吳芮為什么稱作“番君”而不是“番陽令”呢?原來,這個吳芮不是秦朝官方委派的官吏。當年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國,攻占楚國郢都(位于今湖北荊州城郊外的東北處),楚國王室逃亡到壽春(今安徽壽縣)。秦軍追擊楚王,沒顧得上整頓番越之地,造成了一大片權力真空地帶,以致當地匪患嚴重。春秋時期吳國開國之君泰伯的第二十九世孫吳芮主動站出來,組織鄉勇抵抗散兵、土匪,得到了百姓的一致擁護,勢力范圍北到安徽祁門,東到贛浙邊界,南到福建,西到都昌、鄱陽,人馬數萬,亦農亦兵。后來陳勝吳廣起義,天下皆反。為了穩定南方,安撫百越,秦朝采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封吳芮為番君,想用這么個稱號換一個不要錢的幫手。
英布投奔吳芮之后,游說吳芮參加反秦大事。吳芮不僅欣然同意,幫英布湊了數千人馬,而且認為英布是條好漢,能成大事,還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英布。
英布是秦末有名的名將,敢打硬仗。秦將章邯勢如破竹剿滅張楚之后,別人都不敢捋章邯的虎須,英布卻敢主動出擊,帶領著弟兄們在青波(今河南息縣與新蔡縣交界處)大破秦軍,順勢奪回了陳縣。
一場大勝并沒有使英布頭腦發昏。他知道自己不是軍事統帥的材料,并不奢望挑翻秦朝、平定諸侯當皇上。因此聽說項梁占領會稽、陳嬰率軍歸附,英布當機立斷,也投靠了項梁。
項梁轉眼間不費吹灰之力就成了擁有六七萬兵馬的強大陣營的領袖。實力大漲的他首先對張楚政權殘余勢力發起攻擊,借口是“陳勝生死不明,秦嘉卻擅自擁立景駒為王”。真實目的是拓展領地、擴充軍隊、把隱患消滅在搖籃中。結果,秦嘉戰死,景駒在逃亡中被殺,部隊被項梁照單全收。
項氏勢力從此開始在天下諸侯中占有了沉重的分量。項梁、項羽迅速崛起,帳下猛將如云,手握精兵十萬。相比之下,沛公劉邦很凄慘,手下滿
(本章未完,請翻頁)
打滿算不到一萬人,老巢還丟了;剛找了棵大樹,沒等乘涼,被項梁砍倒了。
人不可能一直走霉運。就在這段很倒霉的日子里,劉邦與張良相遇了。
張良的大名,可以說在后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中國歷史上有幾位被神化為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載的神人:頭一位是西周的姜子牙,第二位就是西漢的張良,之后還有初唐的徐茂公、明朝的劉伯溫。
張良以謀略著稱,算是一個謀士。他字子房,是戰國七雄韓國貴族后裔。張良的祖父張開地輔佐過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哀王,張良的父親張平輔佐過韓釐王、韓悼惠王,都是當時的相國。到了張良這一代,他還沒等到做官的年紀,韓國就被秦國滅了。
秦始皇對張氏一族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樣趕盡殺絕。《史記》記載:“韓破,良家僮三百人。”韓國滅亡了之后,張良家還有實力養著三百仆役。說明秦始皇并沒有對張家下手,不過也沒用張良做官。張良心里自然是不甘心。且不說他自己做不成相國,韓國對張家也有知遇之恩,這正是國恨家仇,不能不報。因此,張良把家財全投入到反秦事業中,連親弟弟死,他都沒舍得花錢辦葬禮。不過根據史料來看,張良這些錢也沒花對地方,只做出一件轟動全國的大案——錘擊案。
公元前220年,始皇嬴政第三次出巡,目的地是現在的山東煙臺市北邊。
皇帝出游自然是驚天動地。張良當時正在淮陽(今河南周口淮陽縣)學禮,得到這個消息,立即策劃了一場刺殺行動。
他首先找了一個被稱為滄海君的人。關于這個滄海君是誰,是歷史上的一個謎。有人說可能是一個東夷領袖,有人說是東海的神仙,有人說是一個隱士的綽號。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位滄海君也是個反秦志士。張良見到滄海君,請滄海君幫他找了位可靠的大力士,又打了個重一百二十斤的鐵錘,大概類似于現在體育競技中的鏈球。
準備妥當之后,張良帶著大力士埋伏在了秦始皇此次東巡的必經之路——陽武博浪沙,位置在今天的河南省原陽縣城東郊,準備刺殺秦始皇。當時沒什么情報機構,秦始皇對于危險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