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晉、楚之從交相朝-《歷代王朝更迭》
第(1/3)頁
正如晉國士燮所料,華元弭兵的效力并沒有持續多久。僅僅四年之后,晉楚兩軍就再次爆發了一場大戰。
華元弭兵之后,晉國雖然沒有繼續同楚國在中原發生沖突,但卻積極向周邊拓展勢力。在麻隧之戰中,晉國大敗秦軍,極大地拓展了國勢。受此影響,中原各國也重新向晉靠攏。鄭國依仗晉國勢力,竟然發兵兩次攻打許國。許國在楚莊王時已經成為楚國的屬國,鄭國此舉無疑是對楚國霸權的冒犯。
魯成公十五年(公元576年),從危機中緩過來的楚共王打算揮兵北上,替許國復仇。在召集群臣商議此事時,子囊力勸應遵守華元弭兵的協議,建議通過外交方式解決這一問題。但子反卻表示:“敵利則進,何盟之有?”楚共王于是撕毀盟約,發兵攻打鄭國和衛國,而鄭國不甘示弱,也回兵攻楚。中原地區再次陷入了戰爭狀態。
平心而論,楚國雖然并非師出無名,但在華元弭兵的大背景下,子反的意見無疑站不住腳。楚國的出兵,讓其在外交上很被動。晉國見楚國如此,也樂得順水推舟,召集了齊、宋、衛、鄭等諸國連同東南的吳國在鐘離會盟,一同對付楚國。華元弭兵至此正式破裂。
楚國見勢不妙,于是立刻單獨同鄭國媾和。得到汝陰土地作為補償的鄭國立刻倒向了楚國一邊,并同楚國結盟。在楚國的支持下,鄭國進攻宋國并取得了勝利。而衛國則在晉國的授意下進攻鄭國。
中原各國的小規模征伐只不過是晉楚兩國正式交戰的序幕,戰爭的真正高潮,還要等到躲在幕后的晉楚出兵正式交鋒。果然到第二年,晉國正式出兵伐鄭,鄭國立即向楚國求援,楚國隨即發兵。晉楚兩軍在鄢陵(今河南鄢陵北)接上了頭。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晉軍此次出陣,似乎并沒有做好和楚軍正面交戰的準備。聽說楚軍前來,士燮便想退避三舍,避免主力決戰。但郤至卻堅決反對,而士燮之子范匄也支持郤至的意見,表示可以填平營中井灶,在軍營中與楚國決戰。范匄初生牛犢不怕虎般的言論雖然被士燮厲聲斥責,但卻贏得了晉國其他卿大夫的認同。欒書提出晉軍堅守營寨,避免主力決戰,伺機反撲,后發制人,“固壘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勝焉”。
應該說,在戰斗開始前,楚軍確實占據了一定的優勢。這一天是晦日,春秋時認為是不吉利的。而楚軍偏反其道而行之,于黎明時分在大霧的掩護下靠近晉軍布陣開戰,而此時晉軍的援軍齊、魯、宋、衛等國聯軍尚未到達,晉軍可謂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雖然不少將領都強調楚軍列陣厚重,良將眾多,不易抵擋。但郤至卻冷靜分析了楚軍自身的劣勢,他指出,楚軍的大將子反和子重關系不佳,兵員老舊戰力不高,鄭軍和楚軍都陣容不整,而且又在通常認為不吉的晦日用兵,因此必定大敗虧輸。而從楚國逃到晉國,深諳楚人用兵之道的苗賁皇則指出楚國的精銳主力在中軍,因此可集中優勢兵力先擊破左、右兩軍,再合兵包圍中軍。在郤至、苗賁皇等人的力勸下,晉厲公終于決定與楚軍正面交戰。
晉國的戰術安排果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晉國主力的猛攻下,楚軍的左右兩軍抵擋不住。晉軍一度逼近了楚國的中軍,楚共王甚至被晉將魏锜一箭射中左眼,可謂狼狽已極。楚軍雖然紛紛敗退,但楚軍的戰斗力之高超,戰意之頑強也超出了晉國的預料。楚國著名的神射手養由基在敗軍之中大顯神威,先是一箭射死了魏锜,又率軍抵擋住了晉軍的追擊,而另一員猛將叔山冉則以晉軍士兵作為武器投向晉國戰車,晉軍動彈不得,被迫停止前進。
雙方激戰一天,到黃昏時分才告結束。雖然場面上是晉優楚劣,但楚軍并未被擊潰,而晉國獲得的戰果也極為有限,僅僅俘虜了楚國的公子茷。夜色降臨,雙方各自收兵回營,整頓兵士,救助傷員,補充糧草,修理武器,重擺陣勢,打算次日再戰。
這時候苗賁皇卻想出了一條妙計,他命人
(本章未完,請翻頁)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家渠市|
菏泽市|
汝阳县|
湘潭市|
黑河市|
丘北县|
饶平县|
邢台县|
阳新县|
太湖县|
南溪县|
鄂托克旗|
江山市|
眉山市|
两当县|
慈溪市|
全州县|
墨竹工卡县|
沛县|
泸州市|
荔波县|
敦煌市|
海淀区|
呼伦贝尔市|
宁陕县|
额敏县|
银川市|
台中市|
五寨县|
永安市|
梅河口市|
利津县|
信阳市|
嵊泗县|
邯郸市|
鲁甸县|
宜阳县|
延庆县|
淅川县|
陵水|
南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