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人們都聽過一句名言叫做:“劉項原來不讀書”!
劉邦比起項羽,文化水平可能更為低下。項羽至少還是懂得一些東西的,雖然是東一錘西一棒,一會兒兵書一會兒劍。而劉邦呢?他根本斗大的字不識一籮筐,也不可能從農村那種環境下的所見所聞之外,獲取更多的信息,他的眼光最先盯在社會現實的榮辱毀譽之上,他最先看到的只有“功利”二字。
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沒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從古到今,無不如此。劉邦是個交朋友的高手,他與蕭何、曹參、夏侯嬰、任敖等人打得火熱,而且大多是拔刀相助的“鐵”關系。這些人,后來也就成了劉邦打天下的班底。
劉邦有許多朋友,就免不了吃吃喝喝的應酬。劉邦沒什么錢,自然經常去吃人家的,但是“吃人三餐,還人一席”,也少不得偶爾帶些人到家里來吃吃喝喝。
久而久之,劉老大、劉老二似乎不好說什么,因為劉邦畢竟是他們小兄弟,可是嫂子們難免說些什么“出力養懶漢”、“坐吃山空”之類的話。劉太公是一個心里明白的人,知道“樹大要分杈,兒大要分家”,兒子不好說,媳婦其實就是傳聲筒,怪只怪他這三兒子不爭氣,索性分了家,轉過來教育劉邦。只是劉邦“惡習”難改,劉太公的話,這只耳朵進,那只耳朵出,只當耳邊風,依舊我行我素,哪里聽得進去。劉邦的脾氣不改,劉太公只得開了一個家庭會商量。
劉太公說:“老三,你不能這樣整天東游西逛、無所事事、不務正業,吃飯是第一件大事!”
劉邦說:“什么是正業?您是不是說種莊稼的事啊?”“不種莊稼哪里有糧食?沒有糧食你吃什么?我這一把年紀,還養得了你幾年?”
劉邦一笑說:“您老人家放心,不要看我現在這個樣子,到時候我會叫你吃香的,喝辣的,坐享榮華富貴!”劉邦說完,轉身就走,氣得劉太公只好吹胡子、瞪眼睛,一個鄭重其事的家庭會就這樣不了了之。太公只好指著劉邦的背影吼道:“你有本事,你就掙個家業給老子看看,不好好學學老二!”
劉邦雖然出了門,這句話可聽得清清楚楚。后來他當了皇帝,尊劉太公為太上皇,未央宮建成的時候大宴群臣,劉邦雙手捧著玉杯,給太上皇劉太公敬酒,還沒忘了那句話,笑著對大臣們說:“當年太上皇經常說我是個無賴,游手好閑,不能夠發家治業,不如二哥。我今天的產業比二哥如何?”
群臣都高呼萬歲,一片歡聲笑語。劉太公也只得跟著笑!由于劉邦破壞了家庭會,劉太公有時就故意冷淡劉邦,但劉邦對一切都無所謂,不是到朋友家去混一頓,就是到哥嫂家去打游擊。嫂子雖然不歡迎,但畢竟是親兄弟,礙于情面,不好說什么,只好聽之任之。因為畢竟不是一家,劉邦也不會長期在哪一家住下去、吃下去。不久,劉邦的長兄劉伯病故,嫂子孤兒寡母,艱難度日。劉邦似乎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依舊時常帶著他的朋友去吃白食。一天,已到晌午時分,劉邦又約幾個狐朋狗友到大嫂家吃飯。剛一進門就被正在做飯的嫂子看見。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對于一個寡婦來說,艱難備至。這小叔子一人來了不算,還帶來了一群。大嫂心中越想越酸,越想越氣,于是敲鍋打灶,拿著刷子在一口空鍋里涮將起來,弄得滿屋子震響。劉邦和他的朋友們聽到這種奇妙的聲音,后悔來晚了,人家已吃完飯,只好相繼離去。后來劉邦到廚房一看,鍋里的飯尚未煮熟,正冒著騰騰熱氣,因此十分怨恨大嫂,長嘆一聲,轉身離去。
劉邦當了皇帝,大封功臣,封劉老二劉仲為代王,堂兄劉賈為荊王,封小弟劉交為楚王,封庶出長子劉肥為齊王。
劉邦已封四位同姓王,只有長兄劉伯之子劉信未加封賞,劉太公問起此事。劉邦說:“我怎會忘記此事,只是他母親當年做事太過,我至今氣憤不過。”直到次年十月,劉邦才封劉信為羹頡侯。“羹頡”就是刮飯鍋響之意。
傳說劉邦尚未出生的時候,老天就已經開始顯示神奇的征兆。一次,劉邦之母劉媼(本名王含始)在大澤旁歇息,大概是勞累過度,不覺酣然入睡,于是就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她與神人交合。
當時電閃雷鳴,太公以為大雨要來了,急忙去找劉媼,只見劉媼躺在澤畔,一條蛟龍臥在她身上。劉媼因此而受孕,生下劉邦。正常來講,十個月就該分娩,可孩子硬是在娘肚子中待了十四個月。且此子一下地來,啼聲特別洪亮,不亞于四五歲的孩兒,又生得龜背斗胸,長頸龍顏,左股有七十二顆黑痣。劉太公忽然想起其妻在大堤上的奇遇,知是一個英物,取名為邦;因他出世之前,已有兩個哥哥,長曰伯,次曰仲,故而劉太公又為他取了一個“季”做他的字。又因他排行第三,時人又以劉三呼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