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 由于長江沿線已經丟了,童貫也就沒有什么好急的了。 關鍵,童貫不想搞添油戰術,被李存逐個擊破。 所以,盡管東南的局勢很危急,可童貫還是壓下急躁,慢慢的聚兵。 正月底,辛興宗、楊惟忠統熙河兵,劉鎮、楊可世統涇原兵,趙明統環慶兵,黃迪統鄜延兵,馬公直統秦鳳兵,冀景統河東兵,一共六路兵馬,在都統制劉延慶的節制下,全部集中到了南京應天府。 與此同時,在童貫臨走之前的強烈要求下,京畿禁軍這次也派出來了二十萬禁軍,由郭仲荀、何灌等將統制,也陸續來到了南京應天府。 另外就是,童貫又將京東西路、京東東路、淮南東路的禁軍、廂軍、鄉軍盡數調到宋南京應天府。 總計內外各軍,調往東南的宋軍,約有五十萬人。 當然,其中很大一部分其實主要是充當押運糧草物資的民夫,戰斗力很有限。 待各部人馬即將集結完畢之際,童貫等人突然聽聞一個讓他們神色大變的消息! ——揚州也被虎賁軍攻破,虎賁軍竟然已經過江北上了…… …… 丟了長江天險的譚稹,逃到揚州后,在揚州將兩浙路制置使司的牌子重新掛了起來。 經過趙令畤十幾日的收斂,譚稹驚喜地發現,逃到揚州的宋軍竟然還有四萬多,再加上從江寧府和潤州逃來的地主武裝,他手上竟然又有了五六萬人馬! 這個數字振奮了譚稹的精神。 譚稹很快就壓下戰敗的沮喪,自我檢討,然后親自深入部隊,到處哀死問傷。 在這個過程當中,譚稹又選拔了一批在上次大會戰中表現得不錯的將領擔任要職。 譚稹的種種舉措,逐漸安定了宋軍的人心,也暫時穩定了局面。 按說,譚稹這么做,也無可厚非。 可問題就在,譚稹只記得要重振宋軍的士氣,卻忘了他還在打仗。 丹陽之戰,宋軍雖然敗了,但仍有不小的戰斗力。 可以說,如果譚稹好好部署一番,利用好長江天險,還是能阻擋虎賁軍渡江北上的。 可譚稹聽逃到揚州的地主武裝跟他說,他大敗并帶著殘兵敗將逃過長江以后,潤州和江寧府的宋軍已經失去了抵抗力量,虎賁軍趁此機會在江寧府和潤州四處攻城略地,氣焰囂張。 已經見識到李存實際上只有四五萬可戰之兵的譚稹認為,這種情況下,李存沒有實力,也根本不敢渡江再找他交戰,只會依靠長江天險固守。 所以,譚稹只是在北岸的幾個重要的地方布有少量觀察哨,并沒有派大軍封鎖長江。 也就是說,譚稹根本就沒有想過,李存會突然過江,然后奔襲揚州。 甚至可以說,一心重振宋軍士氣的譚稹,對虎賁軍的動向一點都沒有關注。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