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文若……文若……” 曹操此刻反復走了幾步,又暗中多看了郭嘉幾眼,但同樣看到了他的表情之后也是暗自搖頭。 他起初剛剛聽聞此言之時,還以為郭嘉乃是生出了嫉妒之心,只覺得文若這些年安然穩固,勞苦功高,日后定然功績在他之上。 在他曹丞相心中的這份地位,是任何人都比不過荀文若的,哪怕是徐臻能夠分量同等,形式上卻還是有所不同。 可是,轉念一想卻又覺得不太可能。 伯文和奉孝,都不是嫉賢妒能之輩,而且奉孝這些年甘為鷹犬之行,位高權重但是卻為人忌憚,很少與賢士有所來往。 日后他的晚年,恐怕在卸任之后便是在孤寂之中度過,能夠走往的人并不多,寥寥數人罷了。 和伯文、文若反倒還能有所情義。 畢竟,特設校事府這個位置給奉孝,比起祭酒要承擔的東西更多,多是暗探、告密、刑法等事,在許都已經都快成煞星惡鬼了,無人崇敬奉孝,更是不敢走得太近,免遭懷疑生罪責。 而治安若是安定,內患得以清楚,也很少有百姓會記住他的功績,只是感慨丞相治理有方。 他不會是嫉妒之人,那說明此話或許出自真心。 “奉孝,顧慮伯文起疑心?” “這個時候,派遣官吏,本身就是要讓他起疑心,”郭嘉再次拱手,誠懇而言,“而打消伯文疑心的,便只有文若。” “除此之外,文若到了鄴城,我校事府也好調任校事前往理政,不干涉冀州內部大政,只是在城中穩固狀況,查探內奸,如此維護治安而已。” “嗯……” 曹操明白是要以文若為引,讓校事進入到鄴城之內,但是距離自己封魏公,還有一年之久。 這一年的朝政,若是尚書臺沒有了荀文若,那就意味著要交托給志才與別的內治大臣。 倒是也有數人可以擔當此任,譬如鐘繇、荀攸,這些都是身負經國之才的大儒,自有辦法穩住朝政蒸蒸日上,以勞苦沿襲文若以往之政不在話下。 這樣的話,朝政依舊可以理,但冀州卻可插進去些許校事,逐步得以調任人手到伯文身旁。 若是按照常理來說,是該考慮此事了。 曹操對徐臻現在有三件事,從不想開口影響了彼此之間的情感,到后面發現不是不想,實際上卻是不敢開口。 一是質子之事,讓他將自己的兒子徐瀟送入許都,入太學為質,在曹氏教導之下成長,這是在外諸侯應當做的事情,但曹操一直未曾說出口,不過他那兒子年歲還不大,還有數年轉圜的余地。 二是兵馬招募之事,冀州兵越發的多了,每年募兵都極為踴躍,從當年不過八萬人,到現在足足三十萬。 而且并州依舊還在不斷招兵買馬,這個權力當初是完全不顧,放于伯文的,現在卻不敢收回來。 唯有等南征大勝,天下神州歸于手中,中原完全安定的時候,再做打算,與徐臻坐下來好好商議此事。 第三件,便是這文武之事,無論內政還是軍事,徐臻重用之人,沒有一個是忠心于他曹丞相的。 他們只是尊敬,敬重。 但若是真正下令,他身為丞相的命令未必會比徐伯文的軍令好用。 “奉孝這般進言,想來已經想了很久了吧?” “不錯,時至今日,方才敢說出口,伯文勢大,但他定無二心,可依舊是勢大,日后數代之后如何不怕?當年不讓他領兵就好了。” 曹操瞇了瞇眼,此時也是有些悔意。 若是不領軍,豈有現在的煩惱,現在讓他將軍權交給別人,他愿意,麾下這么多猛將誰肯愿意? 別說是趙云、許褚他們了,典韋可能會第一個跳出來開罵,而后慷慨為伯文赴死。 他肯定干得出這種事,這不是莽撞,而是不怕死,真正的不怕死之人,能在錯綜復雜的局面下,幫伯文用命闖出一條路來,到那個時候,以典韋之命為由,必不可能再轉圜。 那么,伯文是有人敢于犧牲的。 不可激化此等隱患矛盾,冀州派一定要逐步懷柔而取,等待彼此試探之下消除各自的防備念頭。 “好!” 曹操當即選擇了同意,鄭重不已點頭稱是,“奉孝之言,我記在心中,既然如此,將方才之令轉為文若,讓他前去。” “同時,你隨我先去見伯文。” “喏!” 郭嘉頗為欣喜,當即拱手鞠躬。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