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比賽是團體作戰(zhàn),格沃斯和帕爾頓各出10臺機甲。 在預估的兩天比賽時間內,以奪取對方隊旗為目的,雙方采用一定的戰(zhàn)術進行對抗作戰(zhàn)。 如果哪一方能在兩天不到的時間就奪取對方的隊旗,比賽則會提前結束。 反之,如果到時間截止的那一刻,任何一方都無法奪取對方的隊旗,那就看哪一方剩下的機甲數量更多,那一方就會獲得勝利。 當那些準機甲師們忙碌戰(zhàn)斗的時候,制甲系未來的準制甲師們也不會閑著,他們會在機甲維修區(qū)域待命。 一旦需要,他們便會立刻對機甲進行維護修理。 如此,機甲分院兩個系的比賽就整合到了一起,輸贏也捆綁在了一起。 采取這樣團隊搭配的方式,更能考驗大家的團隊協作能力,可以彰顯出分院內部的向心力。 因為是在烏勒爾星臨時舉行的比賽,所以并不需要搭建長遠使用的輔助登機樓。 參賽選手都是使用的懸浮扶梯抵達機甲頭部的駕駛艙,這也是比較便捷的方式。 這種懸浮扶梯跟許多實驗室使用的一樣,在組合與拆卸方面非常方便。 且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很迅速地完成臨時拼接、增加長度的要求。 它們比商場里使用的民用懸浮扶梯更加先進一些,也能夠抵御一定程度的風力吹擊。 根據搭乘者的設置,它們可以懸浮移動于不同的高度與片區(qū),非常智能化,很適合這種臨時的比賽。 在之后的賽程中,參賽的制甲系選手們也會使用這種懸浮扶梯完成機甲的維修工作。 起始點的位置,20臺機甲分立兩邊。 它們都完成了最后的調試工作,蓄勢待發(fā)。 在機甲的顯著位置,他們都分別紋上了格沃斯和帕爾頓的校徽,顯得非常正式。 格沃斯的校徽,其核心主元素是某臺機甲的頭部。 這臺機甲的面部有些類似于龍首,刻作校徽的時候,省略了許多其它復雜的細節(jié),而僅保留最主體的線條。 鋒利的龍角,威儀的面龐,狹長的雙眼,刀削斧鑿的鼻梁,無不彰顯出這龍首的巍然氣勢! 徽章上的寥寥幾筆,卻極富神韻,讓人一看到就能聯想起那臺載入史冊的機甲——龍吟。 在《聯邦機甲編年史》這本編年體史書的最開始,就記錄了機甲誕生的緣由,這是所有機甲的起源。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