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武二叔一家-《穿越武大郎之救宋》
第(2/3)頁
武植的爺爺在世時還算經營有道,也是個秀才,但他有些經營頭腦,前前后后收儲了五十多畝田地,佃了些農戶做幫工,衣食無憂,先先后后擴建也建成了如今擁有七八間房子的小庭院,也能供著武志、武修兩兄弟進學讀書,想靠著兄弟倆給家族光宗耀祖。但不幸的是,他在三十五歲時就感染傷寒去世了,壯志未酬身先死,只留下了孤兒寡母,當時武志才十三歲,武修才九歲。
家里失去了頂梁柱,就像神龍被抽出了龍脊,武家就轟然倒塌了。
由于武植祖母是小戶人家出身,不深諳多大世面,也不善經營管理,家里就開始逐漸蕭條沒落。到武志二十歲時,家里難以為繼,供不起兩兄弟一起求學,十六歲的武修就不得不輟學回家幫著祖母做工,全家只供武志一個人讀書,期盼著他能考中進士復興家業。為維持生計,五十多畝的田地也只能不斷的變賣換錢,慢慢的就變少了,只剩下了二十多畝田地。
武志,字自敏,武家老大,他平時學習雖然也很努力,但他顯然不是能考中進士的料。從十六歲成為秀才起開始參加大考,他連考四次都名落孫山,無可奈何只能到村里私塾當上了老師,以此養家糊口。同年武志迎娶了武植的母親王氏云英,恩州清河縣王家莊人士,一個小地主家的小女兒,知書達理,婚后第二年就生下了小武植。次年,武修也成婚了,迎娶了臨縣故城縣秦家村的鳳娘,三年后才有了小娥。
武志、武修兩兄弟成婚后,家里還有二十來畝田地,小庭院里七八間的房屋還算不少,為了奉養武植祖母,加上心有愧疚,老大武志堅持不分家,兩兄弟一直住在一起,平日里妯娌之間和氣相諧,兄友弟恭,一大家子雖然過得清貧,但還是過得和和美美、平平安安。武志教書,武修農耕,在兩兄弟的同心合力下,武家家境也開始漸漸的有了改善,小武植和小娥能無憂無慮地度過了他們的快樂童年。
在武植長到八歲時,草長鶯飛的三月里,他五十多歲的祖母因病去世了。這年夏天,有一個從陜西華州潼關而來游歷河北自稱周桐的中年漢子借宿武家,兩兄弟對他也甚為敬重,好吃好喝的招待他。他在武家舒適的呆了半個多月,見到小武植聰明伶俐,于是有空就教他打拳,也教給他一些吐納養氣的法門。小孩都喜歡新奇的東西,也愛模仿探究,這樣,小武植開始崇文尚武,對學習和練武都有著很大的興趣。平日里,他時不時的跟他父親武志讀書練字,時不時的打拳健身吐納養息,過的是不亦樂乎。
可惜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在武植八歲多時,即在他祖母去世的當年秋末,他父親武志因病去世了。還沒有從悲傷中走出來,次年,他母親云英也因郁郁成疾,撒手人寰離他而去!
接踵而至的沉重打擊,使小武植開始變得沉默寡言,有什么事都喜歡藏在心里不與人言。所以當武修和鳳娘見到他主動親近小娥,并且剝蛋給小娥吃時,才會訝異不已驚喜異常。
父母雙亡后,武修和鳳娘就承擔起了撫養他的重任,把他視如己出。為了家族的榮耀,也為了完成他父親的遺志,咬咬牙把他送入村里私塾進學讀書,武植也懷揣希望,平日里繼續習文練武,勤勉不輟。為了給他父母辦理喪禮和他上學的束脩和納費,家里又不得不賣掉了幾畝田地,如今就只剩下十幾畝田地了,日子愈發過得艱難起來。
生活的重擔完全壓在武修的肩上,使得他過早的變得蒼老了些,四十歲的年紀長得就像五十來歲,頭發有點花白,臉上刻滿著滄桑。
嬸娘覃氏,名叫鳳娘,比武修小兩歲,是隔壁臨縣故城縣秦家村人士,小戶人家,但從小也讀過一點書,能識文斷字,通情達理,樣貌端莊周正帶著幾分秀氣,中等身材,心靈手巧,女工做的不錯,廚藝也很好,是個善良淳樸、勤儉持家的好女子。
第(2/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康县|
莱西市|
兴化市|
界首市|
平山县|
沛县|
分宜县|
广西|
通城县|
德江县|
金湖县|
句容市|
昌邑市|
石泉县|
杂多县|
上饶县|
喜德县|
枣庄市|
稻城县|
屏东县|
常州市|
保康县|
香格里拉县|
宝山区|
青州市|
齐河县|
平乐县|
大城县|
宝坻区|
肃北|
昭苏县|
惠东县|
南江县|
天镇县|
邮箱|
丰城市|
琼中|
当涂县|
灵丘县|
荣成市|
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