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八章 一車軋軋北國道-《乾隆四十八年》
第(1/3)頁
1791年7月24日,一艘線條優美、掛滿了白帆的三桅風帆船從北海鎮南面的海面上快速劃過,尖銳上翹且向前延伸的船頭在平靜的海面上與倒影一起,如同一把張開的剪刀,讓那些在碼頭上忙碌的工人發出了好一陣的贊嘆。
“這船可真好看。”
“是啊,聽說是新下水的。”
“......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一個碼頭工人一連練數了兩遍,這才驚訝的道:好家伙!八面帆,恁說它上面咋就掛那么多的帆呢?俺以前在榮成海上見的都是黑乎乎的硬帆。”
“恁連這都不懂?俺家二小在學堂里聽先生講過,回家也給俺講了一遍。這帆多啊,講究的是個吃風大,速度快......”
這條新下水的風帆船被命名為“飛云號”,是北海鎮造船廠根據趙新從另一時空搞來的圖紙和等比例模型,仿造的第三條飛剪風帆船。
該船全長達48.46米,船體長為46.97米,船寬9.69米,型深9.69米,吃水6.13米,載重量860噸。從船體到船艏桅桿,再到三根主桅均為鋼制,連索具也是用的鋼絲繩。
船上總共配備了兩臺小型柴油發電機用于驅動三個電風帆絞盤、一臺錨機、液壓舵機、和水泵。有了電力系統的協助,駕駛和操縱就變得相對容易多了,與同載重的風帆艦那二百多名船員相比,“飛云號”總共才有35名船員。
從趙新動了念頭準備往大洋彼岸派移民開始,北海鎮的造船廠就一直在仿制飛剪船。第一艘是艘500噸的木制飛剪船,純粹為了讓工人練手,后來給了航海學校當訓練艦;第二條的大小跟第一條一樣,但是采用了鋼材和焊接技術,不過因為工人們在桅桿焊接和龍骨焊接上水平不行,船體造了一半就停工了。
一般來說,技術上領先一步是天才,領先兩步往往就成了瘋子。先進技術的使用必須得有相應能力的產業工人配套才行。
之所會以采用焊接技術造船,主要就是北海鎮境內非常缺乏制造海船的木料。
不管是柚木還是鐵力木,都需要趙新從另一時空購買,要么就得派船去澳門采購。況且北海鎮已經有了四條從沙俄手里繳獲的風帆船,同時還有十幾條從暹羅買的大型廣船,大部分的木料都要緊著這些船來用。
再一個原因就是使用鋼材建造的船舶不僅成本遠比木材要低,而且重量更輕,可以裝載更多的貨物和人口。
雖然張波已經將自己的焊接手藝毫無保留的傳授了出去,目前北海鎮最好的焊工都在造船廠,這些人焊個鍋爐啥的已經毫無問題。
可是焊鍋爐和船舶焊接根本不是一碼事,船舶焊接是一項技術性和專業性極強的工程,建造成本神碼的可以先不管,材料結構強度和使用功能上絕不能出問題。
張波的那點兒焊接水平在一般小工程上或許沒問題,但到了大工程上就不行了。要知道不管是焊接過程中的夾渣還是氣孔,又或者是咬邊、裂紋,都會導致船體結構發生變化,進而對船舶強度造成影響。
比如氣孔的總量不能多于工作界面的百分之五,反之就會影響焊接縫的抗拉強度,降低金屬的機械性能。再有就是,那些未焊透、未熔合的部分所導致的強度危害更大,比起氣孔和夾渣更嚴重,極有可能引發焊接部位發生脆性斷裂。
這事再指著張波肯定沒戲了,而且他這幾年一直忙于北海鎮的采油煉油大業。于是乎,負責監管整個造船項目的那位葡華混血工程師決定把步子收回去點,以免再次“扯著蛋”。在請示了趙新并獲得同意后,龍骨和船體依舊采用橡木,而像桅桿、舷頂列板、甲板邊板、以及上層建筑中非密性的連接,都采用了鉚接和焊接工藝。
就這樣,經過了一年多的反復摸索,直到今年7月中旬,“飛云號”終于下水了。眼下這條船已經經過了五天的外海試航,之后還要在年底之前跑兩趟濟州島和南九州,找出建造上存在的缺陷不足,并進行改進。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防城港市|
紫阳县|
华阴市|
屏南县|
东乌|
金堂县|
扬中市|
大理市|
安溪县|
德昌县|
墨竹工卡县|
正宁县|
昆山市|
浠水县|
古田县|
浦江县|
岳池县|
平利县|
涪陵区|
巴楚县|
河津市|
通辽市|
通河县|
莆田市|
淮北市|
深州市|
武乡县|
衡水市|
白玉县|
乌鲁木齐县|
广灵县|
广平县|
开远市|
江门市|
寿宁县|
乌恰县|
咸丰县|
嘉善县|
民勤县|
新乡县|
平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