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不讀不行啊,乾隆如今的視力真是不靈了。粵海關曾在三年前進貢了一副英國產的老花鏡,乾隆戴過后卻說不過如此。其實不是眼鏡不好,而是乾隆生怕傳出去,外界會說自己老眼昏花。為此心領神會的和珅還對外宣布,皇上不用戴眼鏡,眼神好著呢!
言歸正傳。這份由盛京將軍舒亮發來的奏折總共五千多字,里面詳細匯報了開原和昌圖兩地的諸多異常情況,由此認定北海軍接下來很可能有大行動。他懇請火速再向關外調兵兩萬,民伕三萬,并保證說盛京如今糧草火藥充足,一旦北海賊進犯,他本人會率領闔城軍民保衛盛京,拼死確保皇陵和城池不失。
和珅之所以敢于深夜驚擾圣駕,就是因為這份奏折太要命了。盛京將軍轄區內兩處要地,一個興京一個盛京;前者是滿清的起家之地,即后金時代的第一個都城赫圖阿拉;后者更是滿清改號后的第一個都城,努爾哈赤、皇太極、以及上至猛哥鐵木爾的陵墓都在那里。
雖說這些年不知有多少人在私下嘲笑朝廷懦弱無能,但好歹關外兩京不失,漕運未斷,西南又滅了廓爾喀,獻俘午門,總算保住了一份顏面。可要是盛京丟了,那大清就真是應了那句俏皮話,吹燈拔蠟踩鍋臺了。
奏折念完,乾隆沉默了片刻,問道:“舒亮會不會擔心過甚?”
“奴才,奴才覺得恐怕是真的。”
“說說理由?”
“回稟主子。十天前的密報上說,從五月初開始,北海軍就在不停的從富爾丹城經寧古塔向吉林調兵,這些兵在吉林城只停留了幾天,然后就都朝南走了。粗略估算至少得有一萬人。”
“那么糧草呢?就算趙逆要打,總得準備糧草軍火吧!”
“這也是讓奴才尚未想透之處。盛京不是吉林,朝廷在那里放了五萬人馬,就算趙逆要南侵,軍需物資、車馬、民伕樣樣不能少。按照北海賊過往的做派,總要把物資準備的足足的才會動手。不過.”
“不過什么?”乾隆從總管太監李玉手中接過參茶,輕輕抿了一口。
“主子,以前曾有過幾次類似的,沒有輸送軍需的跡象,奴才們以為打不起來,誰料北海賊突然發動。那趙新就是妖人!”
和珅憤憤的說著,他對趙新上次出現在他家里的事到現在都心有余悸。當初趙新在和府門外消失后,他曾在府里仔仔細細的查過,一點兒的蛛絲馬跡都沒找到。因他又兼著九門提督,他甚至還讓步軍統領衙門暗中在城內各處查了好幾天,什么都沒發現。
俗話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七尺高的大活人進城,不可能一點痕跡都找不到。難道是從城外挖地道?別扯了,這理由和珅自己都不信!
乾隆對和珅的話不置可否,他今夜的心神不知為何變得無比清明通透,再也沒了平日的老邁昏聵,沉思片刻又問道:“北海賊的田畝數和產糧算出來了嗎?”
“奴才讓戶部那邊算的差不多了,想著最后核對一遍再報給主子。”
“多少?”乾隆的聲音有些急促。
“兩千萬畝地,三千七百萬石。”
乾隆露出了難以置信神情,追問道:“你沒算錯?”
和珅從杌子上滑落在地,叩首道:“奴才萬死!求主子恕罪!奴才這些年一直管著戶部和軍需,又讓人對照了吉林和黑龍各地的土地清冊,別的事再錯這上面也不會算錯。”
“沒你的事,有你什么罪。起來吧。”乾隆的神情略有呆滯,臉色也變得灰暗。他放開盤著的腿,揉了幾下,示意和珅攙扶自己,又讓總管太監蕭得祿幫著穿好鞋,起身在殿里來回走了幾步,皺著眉道:“怎么可能!他那邊才多少人。算上膠東四縣的人口,六百萬有沒有?”
“稟主子,差不多是六百三十萬。現在北海賊種地收割都用機器,叫拖拉機。那種什么一百二十馬力的,一天就能犁干田二百畝,水田八十畝;此外還有更大的,一天能耕八百到一千畝。再有就是各種馬拉的機器,一天也能有個幾十畝。今年開春后,膠東那邊也開始在用。”
乾隆愣了半晌才反應過來。北海鎮用機器耕地的事他很早就知道,可并不當回事,甚至還因此嘲笑過趙新,認為那不過是他欺瞞世人的鬼把戲。
槍炮造的好跟種地有關系嗎?有關系嗎?好吧,現在看來是真有關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