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趙新對原文只修改了幾處,又經過劉勝和范統審閱核準,當天夜里便以電報的形式發給了薩木素和巴彥。之后二人又找來負責教授維語的幾名教員,讓他們翻譯成蒙、維兩種文字,并按照司令部的命令,選在了對回王府動手的第二天公布。
這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別說維吾爾人了,連漢人聽說后都嚇了一跳,心說北海軍可真敢干啊!
如今的新疆還不是十九世紀末年那個民族矛盾激化的動亂之地。自大小和卓叛亂結束,滿清這三十多年來靠著拉攏地方權貴參政,利用札薩克制和伯克制統治地方,并佐以軍事色彩濃厚的軍府制,社會結構還算穩定。雖有“烏什之變”敲響了警鐘,但因乾隆強力鎮壓,又采取了諸多善后措施,緩和了回疆地區的社會矛盾,對穩定西北邊防起到了巨大作用。
然而所有這些努力都因滿清和北海鎮在軍事斗爭上的頻頻失敗而發生改變,清廷無暇將過多精力投放西北,導致回王伯克之流對之前制訂的嚴禁“苦累回人”之政陽奉陰違;再加上清廷未能在新疆地區建立起一套組織嚴密、行之有效的監察體制,欺壓百姓、苛斂腐敗的情況再度抬頭。
去過一次哈密的劉勝正是敏銳的察覺到了這一點,才有了實行“改土歸流”的想法。而趙新范統遇襲,正好是瞌睡遇到枕頭,讓他有了充足的借口。
“.《可蘭經》上說,在胡大面前,天底下所有人都一樣,無分貴賤。可為什么回王能世世代代騎在我們頭上作威作福,而我們世世代代都是奴隸?這樣的日子該變了!如今有北海軍替咱們大伙兒撐腰,別說這個冬天不用給王府背土了,以后也不用給回王府當差了,安心過自己的日子!”
正午的陽光曬的人暖洋洋的,風也不大,在阿勒同勒克村村口那顆粗壯的沙棗樹下,聚集著二十多名維吾爾族男性,他們都在聚精會神的聽阿皮孜說話。
公審大會后,出于照顧和保護的目的,他們夫妻和兒子被巴彥安排去了后勤隊照顧牲口,管吃管住又發衣服,每個月還有五塊北海元的薪水,著實羨煞了不少村民。這一次阿皮孜兩口子回來,是專門受了王榮的委托,給村民宣傳“改土歸流”的好處,提前給工作隊下鄉打預防針。
眾村民聽到以后再也不給王府和伯克府當差,都很高興。雖然之前來貼告示的北海軍用電喇叭廣播了,可好多人并沒聽仔細。
回王府的勞役對維吾爾人實在是太沉重了,身為農奴的他們,不光有幾萬畝田要耕種、收割,農民們還要自備農具、種子、牲畜;此外他們還要參加王府的運輸、土木工程、家務以及對官府的差役勞動。沉重的徭役使得一個月里能處理自家事的時間才六七天,其他時間都是給回王和各級官員當差。光是男人自己干還不算,家里的老婆和女兒也要輪流去各家權貴府上聽差幫傭。
最要命的是,以上所有的差役都沒報酬,連殘羹剩飯都沒得吃。
“阿皮孜,王連長跟你說沒說以后每家分多少地?”
“這個暫時還沒說。別的村我不知道,不過聽王連長的意思,咱們村還是種原來的地。”
話說清代新疆的耕作制度,主要以撂荒輪作與休閑輪作為主,一百畝地要分三年分片種植,也就是“歇二種一”。而維族人種地的方式是開春即不鋤地也不施肥,直接刨坑撒完種子拉倒,全靠老天爺賞飯。
阿皮孜接著又講起了自己從王榮那里聽來的北海鎮是如何種地的:“.人家那兒講究的是精耕細作。比如開春播種前要鋤地、要施肥,等麥苗長出來了,還要鋤草,要干的事可多了!王連長說他家就有五十畝地,每年打下的小麥能有兩百多石,每畝五石吧。”
在場的維族村民已是目瞪口呆,想不到漢人種地居然有這么多花樣。過了好一會才有人道:“真的?”
“胡大在上,我阿皮孜什么時候說過假話!過些日子等工作隊來了就知道了。”阿皮孜拍著胸脯向在場眾人保證著。
“工作隊?那是什么?”
“是來幫咱們窮人過上好日子的,云班長也會來。”
“哦!就是那個壯實的跟頭牛的蒙古漢子吧?自從沙迪克出事,好久沒見過他了。”
與此同時,在阿皮孜家那間不大的屋子里,幾個村里的女人也在聽女主人莎爾罕講述自己在北海軍那里看到的新鮮事。
莎爾罕說了好半天,口干舌燥,趁她喝水的工夫,一個頭披白紗的中年婦女語帶悲戚的道:“唉!要是北海軍早來幾年就好了,我家男人那胳膊也不至于被伯克老爺給打殘了。”
好多女人都流淚了,她們想起了在沙克扎帕爾伯克的皮鞭下死去的親人朋友,想起那些在冬天為了給回王府當差而凍死凍病的家人
一個披綠頭巾的年輕媳婦擦干眼淚,對莎爾罕道:“你剛才說男女平等,再也不能揪住女孩子的頭發像牽只羊一樣強迫嫁人了。這話叫人聽了真開心!”
另一個婦女顯然更關心吃飽肚子的問題,擺擺手道:“當個笑話聽聽就行了!五根指頭還不一般齊呢,男女怎么能平等?這話出去可別亂說,叫哈孜知道了會被抓去挨鞭子的!”
莎爾罕道:“怕什么!等工作隊來了,再有什么事就找他們做主。那些哈孜有幾個是替咱們窮人說話的?”
五天后,江藩一行抵達了哈密城。他稍事休息,第二天上午便召開了哈密駐軍連以上的軍官大會。
他首先在會上宣讀了劉勝簽發的命令,哈密和巴里坤的北海軍將在正月十五后,以排為單位組建下鄉工作隊,派駐回王封地所屬的六鄉三十八村,發動民眾,開展土地牧場和人口清查工作,傳播北海軍的政策,傳授北海鎮的農耕技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