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農歷七月半。 烈日炎炎,蟬鳴聲聲。 雖然前段時間一場暴雨來勢洶洶,但夏天天熱,水分蒸發量很大。短短半個多月,罐子村周圍臺塬山峁上的莊稼已經開始曲卷著葉子,呈現出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 不過川道里墑勢足,倒沒受太大影響。 玉米高粱葉子一如既往的翠綠茂盛,齊刷刷立起青紗帳,也預示著今年將會有個好收成。 尤其那五十畝地的雜交高粱,更是非常喜人。這新品種沒有傳統高粱長得高,穗頭卻特別大,獨桿直挺挺圓咕隆咚的膨起,碗口大一坨。 瞅著形勢,就算沒有宣傳中那樣畝產超千斤,估計也能達到四五百斤。 王連順現在后悔的直拍大腿。早知道公社推廣的雜交高粱產量這么高,當初應該多換些種子。 要知道,普通高粱畝產不過二百來斤,兩者相差快一倍。 五十畝地,一季下來能差一萬多斤糧食。 這不能全怨王連順。 主要大家都被各種新生事物弄怕了,看不到好處前,沒人愿意多種。另一方面雜交高粱的種子很貴,兩斤半普通高粱才能換一斤。 也因為這些原因,今年石圪節各生產隊雜交高粱種植都不多,基本在百來畝左右。 估計到明年,應該就會一窩蜂種植了。 從供銷社送貨回來時,王滿銀路過高粱地時,同樣有些驚訝。 在后世時,各種高產農作物不斷涌現,高粱由于口感的問題,農村已經很少有人家種植了,所以他對這個不了解。 不過不管怎地,對于罐子村社員們是好事兒。 挑著扁擔到家,王滿銀直接進入空間,洗過澡后,又吃了個大甜瓜,才悄無聲息返回外邊。 回來前,他看到石圪節公社集市上有人賣瓜,正好弄幾個放家里,等蘭花回來吃。 其實他家自留地里也種了幾棵瓜秧,不過還沒到成熟時間。 略作休息,王滿銀開始挖蚯蚓喂豬,接著清洗小石頭留下的尿布。 很快,又有碎娃登門賣東西。 王滿銀在家說起來挺閑,其實雜七雜八的事情也不少。 臨近中午,村里廣播喇叭準時響起。 先是前奏樂曲,接著播音員清晰的聲音隨風傳來:“原西縣人民廣播電臺,現在開始播音……” 幾天前,石圪節公社通往罐子村的廣播線路已經架設完畢。木頭電線桿從王滿銀家門前土路上經過,直連到大隊部。 每天廣播三次,早上六點半準時開播,中午十二點播到兩點半,晚上七點開始。 一般先轉播上邊的廣播電臺節目,然后播放原西縣新聞,同樣形勢一片大好。 最后各種文藝節目,也是社員們最喜歡聽得。 接連聽幾天,連王滿銀都能夠跟著哼兩段了。 中午天熱,自己一個人也不想費事做飯。他干脆弄了一把紅薯葉涼調,配上涼玉米窩窩,圪蹴在場畔陰涼處邊聽廣播邊吃飯。 實話實說,廣播用處還是挺大的。現在黃土高原農村絕大多數人家都沒有鐘表,平常主要看太陽判斷時間。現在有了廣播,大家都能知道具體幾點。 順便的,還能夠聽聽天氣預報。 只不過每次預報都不準……從廣播開通到現在已經連報幾次有雨,結果都沒下成。 現在村里不少社員背地里暗罵“廣播故意日哄人”。 除了轉播縣里的節目,石圪節公社的廣播員偶爾也會念些稿子。比如幾月幾日在公社禮堂召開大隊干部會議,或者某個村子出了好人好事等等。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