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感情到最后,我們一分錢沒落下,那你找我商量個錘子。」劉向陽徹底無語了。 虧得剛開始聽說有二百四十塊錢,自己還弄得激動不已。 現在才知道,純粹是瞎激動。這錢看得見摸不著,早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隨即,他又動了心思:撇開公社扣下的錢不提,生產隊這九十塊自己倒可以打主意。就算悄悄分給個人,上邊應該也不知道。 「王隊長,我看就沒必要解決住房問題了,我們現在住的窯洞挺好。錢還是發給個人吧。」 「那咋行,你們住的是大隊部窯洞,不歸知青所有。按照公社的說法,要用這錢給重新挖幾孔。你這兩天去工地送糧時,和其他知青商量一下,想把窯洞挖在什么地方……只要地方合適,我立馬就找人挖,爭取年前讓你們住上新窯。」王連順開口道。 聞言,劉向陽臉色變得有些低落:「挖窯,要是挖了窯洞,我們就真扎根罐子村,再也回不去了。」 這話其余人都沒辦法接。有些事情,不是他們能夠決定的。 而且打心眼里,其實罐子村二隊并不歡迎知青到來。 公社開會說的很清楚,知青們剛來時沒有口糧,所以需要上邊補助。 今年則不同,需要給這些人分配口糧。各生產隊糧食原本就緊張,現在多了十張嘴,結果可想而知。 而且公社里還強調過,為了讓知青們吃飽,分糧食需要進行特殊照顧,每人分一個半人的口糧。 社員「夠不夠,三百六」,知青們不同,一個月必須分夠45斤,那就是五百四十斤。 單單這樣的話,王連順倒可以忍受。關鍵不少知青平時懶懶散散,愛干不干,就這態度,別說拿滿工,就是評8分他都覺得多。 更重要是,他們動不動就十天半月不出工。 尤其那個尚志民,經常招呼不打一聲,背個挎包就去其他村子知青點串門了。 害怕對方出事,他還要時不時上門查看一下。 就這,罐子村的知青們表現已經算可以了,有些村子更離譜的。拿上次打狗事件來說,差點鬧出人命。 還有知青日常在十里八村瞎溜達,趁人不注意偷雞摸狗,惹得不少農民很頭疼。 商量好事情,大家各自散去。 王滿銀剛走出一段距離,就被劉向陽追上。 「王大哥,你說我們真回得去嗎?」 以前知青們只是在罐子村暫住,現在又給安家費,連房子都給安排好了。 「肯定回得去,你不是差點去當煤礦工人嗎?仔細想想就知道,是不是一直有知青通過各種渠道離開農村的。」王滿銀笑著安慰。 會上他就發現了,這小子陡然聽到打窯洞的消息,心里肯定會胡思亂想。 但靜下心來思索就知道,兒行千里母擔憂,哪有父母愿意讓子女在農村吃苦的。如果有機會,肯定會把他們弄走的。 「也對,我有些鉆牛角尖了。能打幾孔新窯,總歸是好事兒。」 短短幾句話,讓劉向陽心情才好了許多。 沒錯,自己雖然大部分時間待在村里,但和其他知青們也有聯絡,經常聽到某某離開了。 *** 從種完冬小麥到現在,王連順一直帶著社員們刨土豆紅薯。今年雖然干旱,但川地里澆過一遍,所以收成還不錯。 尤其紅薯,一畝地能產兩千多斤。折算成糧食,就是四百來斤。 這產量已經不低了……當然,僅限川地。 臺塬山峁上那些沒澆過的地塊,不少紅薯還沒有大拇指粗。一撅頭挖下去,幾乎全是老根,一 畝地能收三四百斤就算好的。 刨出紅薯,第一時間要把個頭大的挑出來,讓村里婆姨們擦成紅薯干晾曬,然后交公糧。 交完紅薯干,今年罐子村二隊的任務才算徹底完成。 接下來,才是真正給各家分糧食了。一般鮮紅薯五斤折一斤糧,土豆是六斤頂一斤。 其實對于分土豆紅薯,社員們倒很喜歡的。它們可比高粱面好吃多了。 尤其紅薯,這玩意兒口感很好,可烤可蒸可煮,吃起來甜絲絲面筋筋的,是大人小孩的最愛。 不過也不能多吃,否則會胃疼吐酸水。 罐子村二隊出河工任務,知青連帶社員去了三十號人。前幾天,另有十多人去縣城搞副業。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