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對王滿銀而言,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這已經屬于基本操作了。 旁邊劉向陽心里很無語:王大哥這場面話,說的跟真的一樣。明明兩人一個小時前才聽到劉家灣村這個名字,現在卻變成仰慕已久。 倒是劉建川接待過不少參觀者,對此已經習以為常了。 看過介紹信后,他用飽滿的熱情介紹劉家灣大隊最近幾年取得的成就:「我們爭取了公社和縣里的支持……除庫壩養魚外,還組織群眾集體養蜂,沿河沙土地試種花生,向陽坡地建果園,栽種檸條……」 按照劉隊長的說法,檸條籽播種基地還可以間套農作物,在大災之年增收糧食。 去年秋天,整個村子采售檸條籽三萬多斤,得到上邊獎售玉米三萬多斤。單單這一項,劉家灣村每戶就多分數百斤口糧。 聽到這里,王滿銀和劉向陽頻頻點頭。種植檸條很簡單,罐子村完全可以照做。 檸條,又叫小葉錦雞兒、牛筋條、雪里洼等,是黃土高原一種優良的灌木樹種。 老俗話常說,檸條有「三料」,渾身都是寶。它既可以當牲畜飼料,又可以當柴禾燃料,粉碎后還可以做肥料。另外檸條籽供銷社也有收購。 早些年罐子村這邊溝溝峁峁也有很多檸條的,只是近十幾年過于重視糧食。亂墾濫伐,毀林毀草改田……結果就是土地越開越多,莊稼卻廣種薄收,甚至連種子都收不回來。 根據記憶,之前在罐子村附近就能夠打到上好的柴禾,現在村邊幾乎看不到成片的檸條了。 其實很多崖畔山峁根本不適合修成大寨田,還不如種植檸條,既可以保持水土流失,還能夠有不錯的收益。 說到底,還要改變思路,提高畝產量才是關鍵。 王滿銀愈發覺得劉家灣的當家人不簡單,應該讓罐子村的干部們過來多參觀幾次。 「劉大哥,你們生產隊一個工分多少錢?」聽完對方介紹,劉向陽好奇地問。 王滿銀同樣很感興趣。 他之前做過了解,原西縣大部分生產隊一個工分都是四五分錢,少的還有二三分的。能達到七八分的,已經算富裕大隊了。 一些條件比較差的生產隊,全體社員年終分紅加起來才幾百塊。 「去年一個工分算下來達到一毛,滿工分的勞力,一天能掙一塊錢。」劉建川帶著自豪回答。 「多少……真這么多?」劉向陽的聲音都變了。 去年罐子村二隊的年終分紅他也了解過,一個公分核算為四分三厘。和人家相比,相差一倍多了。 他悄然瞥了同伴一眼,以目光詢問這話有多少水分。剛才兩人進村前已經商量過,在劉家河村多聽多看少說話,就算有疑問也暫時不要提。 「你們的分紅確實很高了,難怪能夠成為先進大隊。」王滿銀贊嘆一句,對此倒不覺得意外。…. 在后世時,他看過這方面的資料,其實這個時代各生產隊的貧富差距同樣很大,的確有不少生產隊一個滿工(10工分)能達到一元以上,甚至有厲害的能達到一塊五。一個月收入四十多塊,比普通工人掙得還多。 如果一家有三四個好勞力,一年能分紅上千元。在這個時代,絕對屬于很了不得的。 當然,這些生產隊分值高的秘訣很簡單,就是偷偷搞副業。 如果劉隊長沒有吹噓的話,劉家灣村除了明面展現給大家的東西外,私下里肯定還有其他副業經濟來源。 具體是什么副業,王滿銀沒有傻到直接詢問……問了肯定也不會說,萬一惹惱對方,攔著不讓進村損失就大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