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之所以選擇在東拉河里放養(yǎng)魚類,王滿銀還有一層思量。 那就是在不暴露空間的情況下,為罐子村村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春天青黃不接時,不知道村里多少人家會斷糧。 像大板鯽、麥穗這類魚雖然刺很多,但多少算個肉食,總比吃野菜有營養(yǎng)。 看過水塘的現(xiàn)狀,王滿銀又弄了些青草和蚯蚓。 將空間里所有動物喂了一遍后,才開始辦正事兒。 之前他掛念著用空間產(chǎn)的洋芋紅薯做些粉條吃,只是年里年后雜七雜八的事情纏身,一直騰不出時間。 這兩天正好有空,可以把洋芋紅薯處理掉。 老放在空間里也不是個事兒,時間長了容易出芽發(fā)霉。 其實做粉條的流程很簡單,無非將洋芋紅薯粉碎,過濾沉淀出淀粉,再曬干即可。當(dāng)然說起來容易,在沒有機(jī)械的時代,一切全憑手工,卻相當(dāng)麻煩,耗時費力。 其中最關(guān)鍵兩步,就是粉碎和沉淀。 村里倒有做豆腐的石磨,可以用來將洋芋紅薯粉碎。不過王滿銀沒辦法借用,只能采用更古老的笨方法了。 前段時間去米家鎮(zhèn)時,他看集市上有人賣荊條筐挺便宜,就買了兩個放在空間里,現(xiàn)在正好派上用場。 辦法總比困難多。 王滿銀弄了一大堆土豆紅薯洗干凈,放在荊條筐里吊起來。又在下邊挖個淺坑,里面鋪上塑料布。 他去供銷社采購咸鹽,每次都是一整袋,這幾個月也攢了不少蛇皮袋和塑料布,隨便剪裁一下就可以做沉淀池和過濾網(wǎng)。 忙乎差不多個把小時時間,總算將兩筐紅薯洋芋砸成碎渣。 接下來就是過濾。 把剪開的蛇皮袋吊起,粉渣放在里邊不斷搖動,不斷加水,等待里邊的淀粉漿液完全流出即可。 王滿銀這邊忙乎兩三個小時,感覺時間差不多了才停手。 幾天沒吃肉,嘴里感覺沒啥滋味。 他想了想,扭頭在土坑里捉了只野雞,砸碎腦袋,提溜著返回。自家大黃的狗設(shè)已經(jīng)立起來,就算有人看到野雞也不覺得突兀,只會夸一句好狗。 到家,蘭花已經(jīng)生火做飯。 見男人提著只野雞歸來,她當(dāng)然很高興,當(dāng)即開始燒熱水褪毛。 至于王滿銀,則抓起鐵鍬繼續(xù)清理場畔的積雪,全部堆積在洋槐樹周圍。 正忙著,就見土路上有三個碎娃出現(xiàn)。 他們小聲嘰咕著,似乎在密謀什么。 其中兩個是木匠王樹峰家的山娃和平娃,還有一個是王滿谷的兒子,名叫小狗剩。 罐子村共有三個狗剩,老狗剩是村里的羊倌王貴發(fā),大狗剩是王富年。 “滿銀叔,我們買東西。”山娃大聲嚷道。害怕王滿銀家大黃,這家伙沒敢直接登門。 第(1/3)頁